凌晨十二點零五,我站在布魯克林的Bedford Avenue的地鐵站,除了地鐵的廣播的聲音:A Manhattan bound L train is approaching the station,還有很多人喝high以后聊天的聲音,也有一些賣藝的人的歌聲/音樂聲。這個時間的布魯克林是充滿活力的,街上到處都是充滿騷動的年輕人,午夜正是他們夜生活開始的時候。
或者說在我心中布魯克林都是活力,年輕的代表,任何時間你來到這里,都可以感到他放蕩不羈的一面,或許這也是我這么喜歡他的原因。也可能因為我不住在這里,所以對這里充滿了新鮮感,所以對這里特別的喜歡。
我住在的大樓也很不錯,在曼哈頓中城,離時代廣場很近,去哪里都很方便。大樓也很新,設(shè)施也很齊全,又可以遙視Hudson river。因為房租不便宜,估計也住了不少精英人士,穿著定制的西裝,偶爾吃吃米其林,過著很fancy 的曼哈頓生活。可能我這輩子窮慣了,沒辦法習(xí)慣這樣的生活,或者我離過上那樣的生活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根本沒有習(xí)慣不習(xí)慣可說。
星期天的時候去了一個參觀下東城(Lower east side)的活動,了解了不少關(guān)于早期移民的歷史,讓我覺得紐約真的是一個很有味道的城市。以前住在歐南園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在我家附近散步,看看那些有百年歷史的店屋,想象一下以前的時候到底什么人會住在這樣的房子里,而現(xiàn)在他們的主人又是誰。紐約的中國城也在下東城,這里有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呆在那里,沒怎么去過別的地方。
我腦子里面浮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某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從她下東城的walk up apartment 慢慢的走出來,到街角的咖啡店慢慢得喝上一杯咖啡。這家店她已經(jīng)來了二十多年了,運氣好的是咖啡店二十多年一直都在,也沒有轉(zhuǎn)手。這杯咖啡是她一天的奢侈,因為年紀(jì)大了,本來覺就比較少了,太晚喝咖啡更是大忌。她掏出了一本書,那個年代已經(jīng)沒有人看實體書了,除了年紀(jì)比較大的人。書名跟她幾十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同名,叫做我的前半生,不過她早不記得電視局的內(nèi)容了。
書的的前言是這樣的:雖然我對紐約過敏,不過我很感激年輕的時候我在那里住過一年,她教會我如何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
Though I am allergic to New York City, I am glad that I have spent a year in the city when I was young. She taught me how to listen to be rave and follow my heart. It's one of the best time of m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