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原本是杭州秋假可以休息,但是女兒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所以,依然是早早起來,和女兒一起把剩下的洗漱用品收好,準備出發(fā)去學校,這種活動主要是同學們一起去參觀對方學校,并在對方結(jié)對小朋友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來,對方是完全陌生的家庭,我心里總有著一點緊張和焦慮,擔心她晚上會說夢話,可能會夢游,走下來床被嚇到,整理東西的時候看看這兒,摸摸那兒,雖然自己沒照鏡子,但估計整張臉都是僵住的,沒有忘記這個吧,那個帶上了沒,哎呀要來不及了,我心里嘀嘀咕咕,娃爸躺在床上只說了句“你搞定哈,我今天很忙,讓我多睡會兒”,這時候豆豆邊喝粥邊看看我說:“媽媽,你看上去很緊張啊,我也有些緊張的,但是更多的是興奮呢”,被她一說,我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可是還是為情緒所控,最后還是把老公趕起來,讓他送女兒,因為已經(jīng)快來不及了。
待女兒走后,我和朋友說起這茬事兒,她說:“當你被情緒淹沒的時候,女兒能夠看到并表達媽媽的情緒,還能夠表達她自己的情緒,并且說出和媽媽不一致的地方,沒有被媽媽的情緒影響到,這樣真好。”
是啊,她擁有了自己的邊界,能夠準確的表達內(nèi)在體驗和感受。 我瞬間有種輕松的感覺,我不必時時刻刻都做得很好,做得不好的時候,女兒也會知道那是我的情緒不是她的,就像有時候她被老師罵回來后,我會聽她敘述完具體的事情,看看是因為老師當時有情緒她成了導火索呢,還是確實做了特別不好的事兒,慢慢的她因為大人的脾氣而自責和內(nèi)疚的情形越來越少,會分清是事情沒做好,還只是情緒問題,也已經(jīng)長大到不會那么容易受別人情緒的影響了。
回想起之前走過的育兒之路,一直努力學習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時也努力自我成長,不知不覺中,甚至有種唯有自己做好,孩子才能做好的潛意識,也深信言傳身教這一說,但是同時也會有一種莫名的壓力抗在肩上,還是潛在的完美主義在作祟,我是媽媽,我要做好時間管理,我是媽媽,我要學會英語,我是媽媽我要努力積極向上,一定要做好“媽媽”這個完美的角色,當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一定是我陪伴得不夠,孩子有什么問題,我自己先調(diào)整,某種程度上,這種方向固然是對的,與其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但是不知不覺把孩子成長的結(jié)果抗在自己身上其實就越界了,是一種過渡自我歸責,一不小心就成為過渡教養(yǎng)。
凡是都是過猶不及,其實我做好我當下能做到的,孩子自會成為她自己的模樣,也許和我期望的一樣,也許不一樣,我不必為她的結(jié)果負責,因為唯有她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我需要做我能做到的就夠了。我一直在頭腦上知道這樣才比較好,但是不知不覺中還是有不少的自我歸責,還好她的話和我的反思,及時的提醒我,即將9歲的她已經(jīng)可以為自己承擔更多的責任。
每一次分離都是成長,是她的更是我的。
這種感覺很微妙,我的外在行為也許并沒有改變,我依然會為她緊張,為她擔心,為她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內(nèi)心里會知道那都是我所選擇的,我為我的選擇負責,而她也只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就好了,互相都沒有對不起對方,或者過度的要求,不需要任何道德綁架,而當她達不到我期望的時候,我才不會覺得失望,因為我已享受過過程。
作為媽媽,不完美的地方太多,很多東西都在學習,從小時候以孩子為中心,到后面看到她的反饋不停的調(diào)整自己,到后面上小學不由得做得越來越多,這個時候,每一次的情緒和沖突,都是一種提醒,都需要反思,原來的方式,現(xiàn)在是否需要改變,沒有一成不變的育兒理念,任何道理都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試驗,多感受,多思考,有時心有力而力不足做不好也沒關(guān)系,有時候努力拼搏也可以,努力而不執(zhí)著于結(jié)果,孩子越大,媽媽越要忍住自己的擔心和控制,孩子才能一步一步磕磕碰碰的長大,收獲屬于她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和能力。
而且,最重要的最讓我開心的是,我終于能夠相信,作為一個常常內(nèi)心有點慫,有些優(yōu)柔果斷的媽媽,也是能養(yǎng)出有力量又果斷的孩子的,我放下了她終究受我能力限制的那種全能自戀,她是我的孩子,卻又不是我的孩子,她是大自然的,是社會的孩子,更是她自己,放下對結(jié)果的執(zhí)著,就不需要“她只是太像我而已”的這些自我安慰和自我歸因,她自會活出她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奇跡不是么,并不需要父母抗著她向前走,只需要在旁邊照映她前進,我感覺愈發(fā)的自由輕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