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們對數字情有獨鐘。如果你為他們介紹一個朋友,他們不會問你他的喜好,而是問‘他幾歲了?有多少個兄弟?他的父親掙多少錢?’他們認為知道了這些,就了解了這個人。”
爸爸掙錢多少,成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標準。
今年五月,一位九歲孩子的一句話刷屏:我太優秀了,我爸爸媽媽根本不配有我這么好的兒子。
這個孩子考試成績樣樣第一,一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父母沒什么錢,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
孩子受影響,因為爸爸掙錢少。
△
“爸爸月薪多少萬,才能撐起一個家?”有人就此做過一個計算:
以男子30歲結婚,60歲退休為例,在這30年中:
房子:二線城市1.5萬/平方米為準,70平的二居室,裝修20萬,一共需要125萬;
車子:10年一換,每輛車10萬,需要30萬,油錢、保養費、過路費等其余花費加在一起需要66萬;
休閑娛樂,看電影、旅游每年2萬,一共需要60萬;
日常開銷72萬、孩子教育60萬、孝敬父母36萬……
所有花銷一共419萬,平均到每個月,爸爸收入大概需要達到1.2萬,才可以保證一個家庭較好地運行。
還是在沒病沒災的前提下。
視頻里的假設有許多限定條件,得出的答案也僅供參考。
收入越低的家庭,可供支配的錢越少。
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
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都要錢。養家確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中國理財周刊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做了一個測算,撇開將來的物價和教育費用上漲因素,在中國養育一個孩子至其大學畢業,至少需要花費50至130萬元人民幣。
如果還要海外留學,那就至少要200萬元了,而且這樣的費用支出,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高消費城市,基本上已經算是“最低標準”。
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80后”年輕人中,有70%都表示“有錢生沒錢養”,孩子生活、教育、醫療成本過高,更不會輕易考慮生二胎 。
從2017城市平均月薪來看,大多數人都無法達到1.2萬這個條件。
有槽值讀者留言,說自己在三線城市工作,月薪6000元,房貸每月2000元,一家三口每月生活支出、節節巴巴加上水電費2000元,娛樂消費500元,孩子教育1000元,這樣下來每月的工資所剩無幾。
不敢生病、更怕過節。
如果不是妻子收入補貼,自己完全沒辦法撐起一個家。
△
爸爸月薪兩萬,撐起這個家的卻是妻子。
洗衣、做飯、清潔……看似簡單的工作,實則耗費巨大的精力。
韓國綜藝《同床異夢2》里的城南市市長李在明,幽默風趣,是大眾眼中的成功人士。
但在生活中,更忙碌的卻是妻子金惠景。
每天早晨,妻子要早起準備早餐,食物要清淡、有營養、健康美味;等丈夫吃好飯,要為他準備出席活動穿戴的衣服,領帶顏色與襯衣搭配效果如何,穿哪雙鞋都需考慮。
碰上丈夫沒有聚餐,早飯之后又得準備午飯,打掃房間、清洗衣服、被套,有時市長回到家,午飯還沒做好。
好不容易午睡會兒,還得設個鬧鐘,早點起來拖地,以免市長到家吃不上晚飯。
做飯的人,累過頭食欲都不會太好,一天的能量來源也草草解決,好不容易睡覺了,還要忍受丈夫的呼嚕聲。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每天變出花樣的飯菜,干凈整潔的家。打理一切的媽媽,并不會比在外忙碌的爸爸輕松。
生活很瑣碎,家庭生活也龐雜,有時工作反而更容易操作。
“爸爸”這個詞作用的對象不只是孩子,還有妻子。
而不懂得尊重妻子的家庭,大多不會幸福。
作家甘北寫過一篇文章《我月薪一萬,娶個保姆怎么了?》,里面講一個出租車司機和她聊天時,“其實我不差錢,我跟我老婆說了,只要她聽話,一輩子不用干活。”
好奇之下她問“那你家請了保姆來洗衣做飯嗎?”
“花那錢干嘛,這些都是我老婆做啊?洗衣服做飯還嫌累?人家的媳婦哪個不是上完班回來,還要洗衣服做飯?”
“像我這么條件好的人,她上哪兒去找?”
說這話的司機正在辦理離婚手續,他們有兩個孩子,可哪怕分不到什么財產,老婆也要求離婚。
“有更多的錢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錢往往能暴露人性中那些可悲的弱點,并凸顯人們的無知。”作家羅伯特·清崎說過的這句話,恰恰是這個丈夫的真實寫照。
△
家庭要有序運轉,需要每個成員的努力。
Radall是美劇《This is Us》中的一個黑人小孩,學空手道時,教練為了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支撐,叫爸爸Jack做俯臥撐,孩子趴在爸爸背上。
教練計數,爸爸跟著做,教練停下,爸爸還繼續做著,只是為了告訴孩子,我是你的依靠。
不僅如此,Jack對妻子的剖白也感動了許多人:
“我遇見你的那天才真正知道,自己長大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成為那個能讓你開心的人,從今以后,我愿為你做滿分加一的男人。不,為孩子做滿分加一,為你做滿分加二的男人。”
爸爸成為爸爸時,妻子也成了媽媽。
Jack妻子Rebecca會良言勸他戒酒,學著照顧黑皮膚的養子Radall,安慰因肥胖被孤立的女兒。
最好的家庭,是在有限的條件里,努力為對方創造著快樂。
△
爸爸兩個字,不是孩子叫叫就完了。
重慶的何爸爸最近在某論壇發了篇帖子“有沒有全職奶爸啊,出來聊聊?”火了,被不少網友稱為“重慶好爸爸”。
一邊是妻子熱愛的事業,一邊是孩子的童年,他都不想留下遺憾。所以幾個月前從事機械行業、收入穩定的他辭職了,選擇回家帶孩子。
他和妻子是大學同學,畢業沒多久就結婚,一年前寶寶的出世改變了兩人的生活狀態,父母年紀大了,甜點師是妻子心愛的工作,權衡之后,他決定辭職,做起全職奶爸。
“男人的事業可以重新開始,女人的精力就那么幾年,我不想讓老婆中斷事業,讓她今后感到后悔。而且帶娃不只是女人的責任,男人同樣很關鍵。”
不管外人怎么看,換尿布、喂奶粉、哄孩子睡覺……他學得頭頭是道,甚至還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孩子哭鬧時要用其他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
新聞里媽媽說,丈夫更適合帶孩子,因為自己性格比較急躁,而他很有耐性,是很稱職的父親。
照顧孩子也可以看出爸爸的能力。
演員杜江面對兒子嗯哼的分離焦慮,會超有耐心地解釋。
“我問你,爸爸上次去捕魚對不對,你留下了對不對?”
“對。”
“鄧倫叔叔帶著你和所有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戲。然后吃飯,對吧?”
“對。”
“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嗎?”
“沒有。”
“有人傷害你嗎?”
“沒有。”
“沒有對不對,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對。”
“這次呢?”
“這次也是一樣的。”
爸爸的責任和擔當,不是每個月扔多少錢給妻子,也不是心情好逗逗孩子,而是在家人需要的時刻,及時出現。
掙多少不是撐起一個家的標準,生活和睦才是最好的狀態。
△
情感的維系,比起金錢更需要時間。
工作總有犧牲,掙再多錢的父親,如果不給家人陪伴,也不算優秀。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爸爸下班很晚回到家,累并且煩躁,進門發現五歲的兒子在等他。
“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什么問題?”
“你一個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一小時賺20美元。”
孩子得到答案,沉默幾秒后,又問“爸爸,可以借我10美元嗎?”
父親很累,生氣地把孩子趕回了房間。
一小時后,冷靜下來的父親走到孩子臥室,向孩子道歉,他猜想孩子可能只是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問他要錢。
“抱歉,我想我剛才對你太兇了,這是你要的十美元。”
孩子接過錢,向父親道謝后從枕頭下面拿出一些弄皺的鈔票,整理好一起遞給了爸爸,說“爸爸,我現在有二十美元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晚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孩子的思維很單純,既然時間換來金錢,那么拿錢應該就可以換取父親的時間。
“我很幸運,你和別人的爸爸不一樣,沒有任何人的爸爸能夠總是去公園。”劇情片《I am Sam》里的這句臺詞,道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爸爸的陪伴,珍貴而稀有。
前兩年杭州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會,家長收到一份特殊的成績單。成績單上是孩子給每位家長打的分。
在所有答卷中,爸爸的得分普遍比媽媽低,還有四位爸爸在及格線以下。四位爸爸中有三位都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
可能每位爸爸收入都不少,工資所得也盡數花在了家庭開銷、孩子補習上。但殘忍的是,錢不等于幸福感,孩子眼中,不陪伴的爸爸依舊不達標。
衡量一個家庭,面包足夠重要,情感聯系也必不可少。小孩子的眼里,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
△
撐起一個家,不該只以月薪多少來衡量。
秋天到了,爸爸給上學的孩子送被子
父親看孩子吃炸雞自己挨餓
“爸爸”這個詞,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意味著責任。
外賣員陳占魁有兩個孩子,因為職業特殊,他很少陪伴孩子。
“人家中午在吃飯我們在外面跑,所以說陪伴兒子的時間就少了。”
今年六一兒童節,他第一次到學校給兒子送餐,拿了一份蛋糕做禮物。
拿到禮物的兒子有些羞澀,對爸爸說希望他不要那么累。匆忙見面后,陳占魁讓孩子趕緊回去學習,自己卻在轉身的一瞬間落淚。
“這個世界充滿假象,只有疼痛不會說謊。”
生活的苦難面前,沒窮過的人真的不懂,有愛的人也真的不會放棄。
“作為一個男人要對整個家庭和孩子負責。”沒有哀嘆、沒有抱怨,沒有見人就哭訴的習慣。
眼盲的丈夫背了行走不便的妻子29年
老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強”,男子也一樣。
用生命換錢的爸爸,可能也是為了撐起這個家。
今年“天鴿”臺風登陸時,一位司機徒手撐貨車不幸身亡。在最大風力14級的臺風面前,以一己之力對抗,聽起來就很荒唐。
司機名叫周榮,事故當天,正趕上老板叫他出貨。臺風來時,剛開始有幾人幫他一起扶著車,無奈風力太大,幫忙的人離開時也勸他放棄,沒有用。
好多人說他傻,為了一輛車,丟掉性命。卻不知對有些人來說,失去車就等于失去性命。
周榮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大學畢業,小兒子讀高中,妻子在家種地,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
熟人說“他平時就是很努力工作的人,他要供兩個兒子上大學,不努力怎么辦?”
貧窮的家庭,艱難的生活,新買不到一個月的貨車,讓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像網友說的:“撐著車冒著危險,也是為了家里人有口飯吃吧。”
不顧一切守護車的他,遇難第二天就是54歲生日。
生活面前,常識抵不過沒辦法。也許那刻他想的不過是:再堅持一下,堅持一下孩子明年的學費就又多點了。
《摔跤吧!爸爸》里面有一句扎心的臺詞:“你們的爸爸在跟全世界對抗,就是為了你們的未來。”
家從來不是靠爸爸一個人撐起來的,一個家庭需要所有人的付出,整體才勝于局部總和。
真正撐起一個家的未必是月薪兩萬,而是月薪兩千依舊努力顧家的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