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是拿智慧的鞭子抽打別人”是一句外國諺語,第一次聽說,是在《埃里克森教練》課程中,瑪麗蓮老師講的一個重點。聽到這句話時,我首先吃了一驚,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建議不是應該對別人有幫助嗎?為什么是抽打別人呢?
埃里克森教練,有幾個原則,其中多次強調:智慧在每個人心中,不要輕易給別人建議和直接給答案,要通過聆聽和提問,讓對方自己思考并得到答案。
在幾年的實踐中,我越發體會到這句的重要性。為什么人們不喜歡別人給建議?
一、 對方找你溝通一個兩難選擇時,通常自己會有傾向性。和你討論的目的,不是輕易同意你的建議,只是驗證自己的想法。與自己一致,就認為可以接受你的建議;和你不一致,就認為你不理解他。因為你所提到的分析,對方可能已經思考了很多遍。
二、 選擇的背后,是對方的價值觀或者能力等綜合決定的。你認為愛情大于金錢,對方可能認為生存有安全感才能談到愛情。沒有對錯,怎么保證你充分了解到對方的價值觀?或者有些選擇你看起來是對的,但對方沒有到做這個選擇的最佳時機。沒有人會罔顧自己的經驗,輕易相信你的高談闊論。
三、 我們愿意給建議,潛意識里是說“在這個方面或者事情上,我比你有經驗”。比如,婚姻中你給別人建議,你是認為自己會比對方考慮的周到全面,專業又有經驗。我們想想,你不擅長的事情,你是不會輕易指導別人的。比如,你沒有投資的經驗,你會見到金融專家就指點他嗎?你可能學習的心態更多一些。
四、 我們通常會給什么人建議?如果不認識,不相干的人,我們可以忍住不建議不指導。對于你很在意的人,就會經常給建議。我雖然一直提醒自己,還是會發生尷尬的“建議事件”。我關注一個創業的好朋友公眾號,我每篇都看,文字和內容很精彩,我于是給他說:“可不可以文章短一些,利于閱讀和傳播。另外,行間距可以更寬一些,是否更美觀……”對方如果不需要你的建議,會很婉轉地回復:“我們崇尚專業路線,重于外必拙于內,你多慮了……”
因此,建議背后,建議者隱含著指責和評判,隱含“你不行,你不對,你的方法不好,你需要幫助……”因此,建議多數時候帶來逆反和阻抗。建議之后,通常的回答會是“情況不是那樣的……”“你說的我都知道,可是……”
對方會努力證明你的建議是他不需要的,是錯的。
那么,何時該給建議,如何給建議?
1. 對方有請求時。例如,對方有職業選擇的困惑,咨詢你,請你給建議。這個前提在于,首先對方有意愿認識到是個問題,其次對方認可你是專業人員,可以給到協助的。第三,給建議時,要說,我的個人想法和經驗,僅供你參考,決定權在你。建議時,自己觀點不強加于人。
2. 對方付費時。如果你是課程老師,輔導學員、必須給出指導,這是你的職業行為。攝影老師點評照片,建議天空背景更整潔、地平線如何調整,當然都是受益無窮的建議。另外,付費也表達了咨詢者解決的意愿很強。心理咨詢也一樣道理。
3. 看問題背后的需求。一個朋友咨詢關于孩子教育方法,很多時候背后是要分享她獨特的理念;一個朋友咨詢你一個城市哪家店好吃,她是要分享旅行的喜悅。直接給的教育孩子方法,通用嗎,別人真的需要嗎?直接給旅行攻略,別人找到的好吃的好玩的也許比你想象的還多還好……
我經常想:別人又不付費,自己情商智商社會閱歷常識也不一定高過別人,總是給建議別人還不聽還很反感,那么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呢?一定要忍住!
當然,我還是希望別人給我建議,這樣才可以看到多一些角度。我要避免的是,別人給我建議時,我覺察自己的方式。不反擊,不自我保護,感謝對方建議背后的出發點,肯定對方希望我更好的動機,聽到對我可用之處的價值。
百天寫作第二輪,16 / 100。 謹慎說話,帶著覺察。相信每個人的自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