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識就能教育好孩子?
我原來想,在孩子長大過程中,懂很多的各種知識,特別是心理、教育的知識就幾乎可以教育好孩子了。后來看到很多有文化的優秀的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弄得特別疲憊特別傷心,孩子事實上出現了各種問題或者在他們眼里出現了各種問題。這讓我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東西是真正作用在孩子身上的,怎樣的教育是有效的。
我在董卿的《朗讀者》節目中看到一位名叫麥加的著名作家,我對他不了解,但他的很多作品被搬上了熒屏,如《解密》、《暗算》、《聽風者》,小說《暗算》還獲得矛盾文學獎。這樣的人知識不會不淵博了吧,不會不對生命有更深的解讀了吧,但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如孩子拒絕談話溝通,情緒暴躁不安,回家立刻關門等等問題,也是焦慮萬分、束手無策啊,最后他把原因簡單歸結于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
我發現作家未必懂教育的,我想著心理學老師總該懂人的心理與教育了吧!在一次心理協會組織的學習活動中,有一個自我介紹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工作十年”的老師,在活動中,努力爭取成為了另一個老師咨詢的對象。這個老師介紹了讀初中的孩子的學習情況:整天想著玩,打游戲,無心學習,成績很差,請很多家教都沒有用。該老師一直強調:兒子是三代單傳,都希望他能夠光宗耀祖,現在連個高中都考不上,身為爸爸覺得很失敗。老師的焦慮與無助情緒讓人印象深刻。從這件事我領悟到不只是心理、教育知識豐富就能教育好孩子的。
這里面哪里出問題了?我想著前者或許是專注于工作,很少的陪伴與溝通,遇到問題沒有有效的方式解決。我想著后者或許就是孩子承擔著太大的家族希望而沒有把生命僅僅還原給孩子。這使大人產生過度的焦慮,在焦慮情況下是很難產生教育智慧的。
沒知識的父母也能教育好孩子!
我的鄰居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看到人總是笑呵呵地主動打招呼。在缺吃少穿的貧窮農村硬是培養出了三個大學生:大兒子成為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科學的教授,二兒子成為南京市武裝部門的干部(她偶爾自豪說他的兒子能文能武),女兒最后也考取研究生。她常常講以前的故事,自己的身世啊,經歷啊,結婚后遇到的事情啊,我也總是饒有興致地聽。她說起二兒子高中時談戀愛,女方希望畢業后結婚,她兒子也考慮高三畢業就就業。在沒有錢又有壓力的情況下,她鼓勵兒子繼續讀書,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勸說兒子,就算賣了房子也讓兒子讀書,這個勸說過程中沒有態度上的強迫,沒有情緒上的暴躁,而是用現代教育流行的“溫和地堅持”的方法。最后她兒子聽從媽媽的話,考上軍醫學校,從而改寫了人生。我很佩服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能有要讀書的預見性,能有力量說服成人的兒子,然后我就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愛呀!
無獨有偶,我的好朋友的媽媽,也是我一直想認識的人。在農村,靠著農活,養大四個孩子,還把他們培養成為優秀的人:大哥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現供職南航,并執著追求著文學夢;妹妹是外國語大學的畢業生;大弟成為有才華的音樂人;小弟也畢業某重點大學。如果說一個孩子的成才還體現不了父母的教育智慧,所有孩子的成才也必然體現著父母的教育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他們懂得多少教育理論,懂得什么教育方法,而是以他們友善的為人,以他們溫和的個性,以他們樸素的觀念,以他們同樣愛孩子的心等滋養著孩子的心田,讓他們感受愛并將之成為自覺成長的力量。
教育是一件什么事?
有知識未必教育好孩子,沒知識也未必教育不好孩子,教育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我在一個欄目中聽到關于對事情的分類:簡單的事,重要的事,復雜的事。簡單的事如刷牙,只要做就行了;重要的事,如考試,計劃好堅持做就會有結果;復雜的事就是你認真按計劃做了,也不能預見到結果,這里影響的因素很多,教育就是一件復雜的事情!概括影響的因素,無非就是家庭的環境,學校的環境與社會的環境。家庭環境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影響,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師生的影響,社會環境中重要的是同輩的影響。所以,其實我們能實施影響的就是在家庭中,也是最重要的影響。而父母的影響中,應該不是環境的優劣,不是條件的好壞,而更深刻的應該是父母內在東西的影響。我還不能說清楚這種影響是怎樣作用于大腦,但我大概知道什么東西是需要的,缺乏這樣東西就會導致問題出現的,那就是——適度的愛!這個適度就非常難把握了,所以,教育真的很復雜!
如何進行教育?
不能因為教育復雜就無所作為吧!所有事情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我認為,在進行教育中,需要思考幾個問題。
1、教育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呢?這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有把握了方向才能到達目的地,教育中只有把握正確的大方向,才有可能抵達理想的彼岸。所以在教育上必須進行觀念的深化與優化,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認為第一是生命的教育,第二是自立的能力,第三是成為一個和諧的人。我們看到太多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的人對自己與他人進行生命的傷害,如果我們從小就引導孩子認識生命是如何進化的,卵子是怎樣在眾多的精子中成功授精并經過漫長時間孕育為生命的。我想如果在他們人生的底色里飽含著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那么將來就會少很多違法犯罪。我想如果從小到大引導孩子具有獨立的意識、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來他們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怨天尤人,而是踏實學習,那么不管他們從事什么行業,自立于社會就沒有問題。我想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離開社會都不能生活,所以我希望他們成為社會和諧的人,沒有夜郎自大,而是善于學習與合作,世界能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
我想,如果能在生活中,以大方向為指引,在學習生活中不斷調整修正與實踐,那么我們父母關心的好成績與孩子的幸福人生會是自然的到達。
2、具體各階段中的側重點
事實上,我對這個內容沒有系統的學習,更沒有深入的實踐,所以所寫的都是主觀零碎的看法,我也希望以這個為起點激勵我更專業系統地學習。但基本上認為,0—6歲,安全感、親密感的培養,父母要多花時間有質量的陪伴;6—12歲,學習習慣與興趣的培養。小學的重點不是在考多少分,而是打下好的學習基礎、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好寫字、規范作業、多看書、多背好的文章,基礎性、工具性知識背牢記死。小學習慣好的孩子上了初中家長就基本不用太操心了,基礎不好的孩子,上了初中后才是家長頭疼的開始。13—15歲重點是實現思維轉換。小學生學習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然而,上了初中就逐漸過度到以抽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了,微觀、抽象的內容越來越多,分子、細胞、符號、字母、空間等知識大量出現,這既是教的重點又是學的難點。15—18歲邏輯思維達到高峰,這個時候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比如人生、命運,培養志向等。
學然后知不足,寫更是知不足,教育是個常談常新的基礎重要問題。最后發現,孩子的教育常常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問題,只要父母做到“無公害”,孩子按照自身自然地發展,基本上都能健康成長,當然,做到無公害本身就需要很好的自我教育??!我時常想,孩子都是帶著大人美好期望如天使般美好的降臨人間,為什么最后千差萬別,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天使變成了魔鬼,這許許多多的疑問需要我真的踏踏實實、孜孜不倦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