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看到教室里的地板上灑了些墨水,于是就安排同學拖地。可是由于拖把太濕了,地反而越拖越臟。我看著實在不行,于是忍著腰痛把拖把重新涮干凈,又用手擰了又擰,確定沒有水了才拿到教室。
走到教室,我發現那塊地板正好在一位同學的后面,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把地拖一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完全沒有明白我的意思,而是把凳子挪到一邊,自己站在一旁等我,意思是讓我幫他拖腳底下的地板。
我很無語,又很無奈。這是另一個男生走過來,接過拖把,說:“老師,我來吧!”
“你會拖嗎?”我不放心的問。
“會拖,我在家里拖過。”他一臉自信的回答。然后我就看著他認真地拖著地板。然后還用掃帚把沒拖干凈的地方掃了一下。
我不知道這兩個孩子在家里的待遇是怎樣的,但是我總覺得在家里經常干活的孩子更懂事一點,情商更高一點。
我記得前幾天安排給他一個任務,是參加一個社團匯報的朗讀。我發給參加活動的同學每人一張紙,讓他們在周末里練習一下。周一的時候他跟我說他的紙忘在輔導班了。我問他:你拿到輔導班干什么。他說:我讓老師給我指導了一下朗讀。排練的時候,我沒有參加。負責的老師告訴我,你們班的那位同學讀的真不錯。我想:既然他讀的挺好,那以后有這樣的機會還讓他參加。
他把老師安排的任務記在了心里,所以才會認真對待。他選擇認真對待,所以才會私下里做充分的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他一下子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