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建議的時候都是大神,自己做的時候基本懵逼

(一)

有人給我留言,告訴我文章該如何如何寫,我覺得建議挺不錯的,頓時對Ta,或者說Ta的文章產生了好奇。

我讓對方發幾篇作品給我學習學習,那邊給的回復是,沒有作品,平時基本不寫,寫文的水平很爛。

我想,要是Ta也寫文章,按照給我的建議那樣寫,肯定很膩害。

(二)

8年前,大學里同縣老鄉聚會,有個新生妹子說自己軍訓后就要開始準備考研,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一定要考上某超級名校。

出于關心,我發表了我的意見:其實準備考研不需要那么久,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多參加活動,多做點別的事情,也是挺重要的。

后來,她給我發來一條短信:你考上名校了嗎?你自己都還沒考上,憑什么告訴我該怎么做。

至今,我還記得那會兒我有多尷尬,是啊,我就這鳥樣子,憑什么去指點她啊。

(三)

我從大學體育老師身上學到很多,這位哥功夫了得,每次上散打課的時候,都認真做好示范,讓同學們目瞪口呆,佩服不已。

然后,再給大家講一些細節及注意事項。

因為他很牛逼,而且展示給我們看了,所以,我們選擇相信,認為他說啥都是對的。

然后,才會跟著他努力練習。我就是超級粉絲,鐵桿追隨者。

自己先做好,然后,你說的話才會有人信。這比你嘰嘰歪歪說一大堆管用多了。

(四)

上周認識一個營銷大神,對微信運營方法講得頭頭是道,聽起來挺像一回事兒。

我向來是相信眼見為實(事實上,有些時候,眼見的未必為實),就去這個大神的朋友圈逛了逛,找到了他的微信公眾號。

通過查看歷史消息,發現閱讀量真是驚人:最高不過二百。

也許,他真的只是培養他人,不在乎自己。

不過,我可能就不太會去關注他說什么了。

(五)

前面講這么多,無非是強調:先做好自己,再去指點江山。

另外,還有一個感悟,這是《少即是多》的翻譯李雨潭女士傳授給我的,我深表贊同后,也就成了我的感悟。

朋友之間應該有邊界,不要去跨越這個邊界。比如,朋友發生什么事情,如果他不向你求助,你不要主動去管,因為誰也不喜歡被人指手畫腳,除非他需要。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管別人發生什么事情,總要發表點什么言論,以求對當事人產生影響。

其實,這些言論未必是被需要的,甚至可能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

還有可能被人回一句:關你屁事。

(六)

我是一個話多的人,好為人師的毛病在我身上扎根已久。

最近病情有所好轉,因為,我經歷了到處求機會而不得,到很多機會來找我的這么一段煎熬過程。

以前我口水說干了,也未必能達到什么效果。還有人在背后說我過度熱情,話真多。

雖然我是為了別人好。

現在,很多人找我咨詢,找我開課,找我做分享。

花了錢,聽我講完,還特別感激。

我也是為了別人好。

但我得到的卻大有不同。

因為,我做了一些事情,大家看到了我的成績,因此,更相信我了。

還有,我不再像以前那樣主動“關心”別人,因為我開始忙起來了,日子越來越充實了,沒那么多閑工夫,我的時間顯得越來越值錢。

盡量不越界,在某些領域提建議的時候是大神,自己做的時候毫不懵逼。這是我追求的一種狀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