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多么溫馨的一個字眼,都說家是漂泊游子魂牽夢繞的魂,是孤苦伶仃無助孩子的溫柔鄉,是叛逆少年勇往直前的源動力,是孤零老人暮年歲月的棲息場。家是港灣,于我,卻也是溫柔鄉所在。
1、
我的家也和普通家庭一樣,父親外出打工,母親辛勤勞作,一年四季,反復無常。可我卻未曾感覺到那些所謂的溫馨。這次回家,感觸也頗深。回家前一天,我再次撥打母親的電話,告知我要回家,讓她提前準備一下。可是,第二天,由于有事耽誤了,我改成第三天回,于是開始給老媽各種打電話,以防她擔心。可她就是不接,早上、中午、晚上,我都打了電話,還是沒有接,于是,我就只能直接回家。
第三天到家后,時間已經是傍晚,天色依舊明亮,我大老遠就呼喊:媽……我回來啦!可是沒有回應,我裝作若無其事地走著,慢悠悠拖著箱子在鄉間道路上,哼著歌兒,不管其他。走到家,果然,我媽沒在家,肯定又是在哪塊地里專注干活沒聽到我的呼喊吧。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逝去,天色漸漸暗下來,我媽居然還沒有回來,她就是這么的敬業!而我,已經在屋外站了一個多小時……啥也不能做,就看看自己種的小花小草吧,長得還算茂盛,半年不見,自己長得如此蔥蘢,我早已忘卻自己還被關在門外這個事兒,就這樣靜靜打發著時間,等待媽媽的歸來。
大約到了八點左右,天空已經暗淡下來,夜晚已經模糊得看不清楚道路,還好有浩瀚星空,那密密麻麻的星星,會給媽媽指明那條回家的路。
2、
終于,快到8點半了,媽媽扛著一個鋤頭回來了。月色清晰的映在她的身上,照得她的兩鬢白發閃閃發光。我略帶抱怨的口氣說道:“媽,你怎么這么晚才回來,我都等你好久了。”我媽很吃驚的看著我:“呀!我給忘了你具體說的哪天回來了,我記得你好像是說的這一兩天你要回來……”
聽到這句回答,我那個心情,猶如被人無視地扔到冷石板上,想笑想鬧,可就是發不出來,還得憋屈著內心,說:你可真是我親媽啊!我沒回家你就不知道給我打個電話問問我走到哪里了啊,萬一我出事兒了咋辦?我媽并沒有生氣,反而樂呵著說:“我是記得就這兩天,但是不曉得是哪一天嘛,我這么忙,忘了給你打電話嘛”。
聽到我媽這樣說,我就像泄氣的皮球,完全沒了脾氣。想想也對,這段時間是農忙時節,我媽本就是那種勞作起來不把自己身體當回事兒的人,在她的世界里,多干點兒農活,多掙點兒錢,那才是唯一。所以,我也就理解了,不再多說。我媽打開門,倆人兒一起有說有笑的做飯了。
這個家,本就是這樣,我沒有從中得到什么,所以也不必過于牽掛什么,父母畢竟給予了我們生命,至于生活,還得靠自己去打拼,去過活。
3、
我媽是一個思想觀念守舊的人,雖然在外面待過二十多年,可是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保持著自身的那股子蠻勁、彪悍和專注!她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終,并且,都會覺得,多多益善。
比如田間勞作吧,大下雨的,還有一點兒草沒有扯完,她就這樣赤手空拳上陣,非得要干完后才回來。于是,衣服淋濕了吧,感冒了吧,身體垮了吧,得吃藥吧,可她就覺得值得,她說:“那點兒草要是不去扯了,等雨后又長很多怎么辦?”聽到這句話,試問,你還能怎么回答?
有些時候,我媽就是那種,只要是自己身體能夠承受的事,那都完全不叫個事兒。好像她的身體的鐵打的似的。對自己身體都不好好照顧,何談照顧別人?每次都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塞給別人,殊不知別人并不需要她的好意呢?所以啊,我媽就是這樣一個不懂人情世故,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我很慶幸,我是由爺爺奶奶帶大,那種思想文化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就如同我媽,一輩子認定她自己的思想就是對的,熱心于一切她自認為正確的事,每天樂呵著,從來沒有不開心。
她的那種熱心,那種做事的苦干與執著,倒是深深影響了我。每個人都有存在于世間的合理性,我們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她把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發揮到了極致。或許,我也應該向我媽學習,吃苦耐勞,堅韌頑強,每天開心、樂呵地生活。
歲月溫柔鄉,哪怕再有不樂意,走進家門,一切都將煙消云散。這一生,母女一場不容易,感謝有你,感謝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