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人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 ?
? ? ? ? ? ? ? 品味臺兒莊古城?
? ? ? ? ? ? ? ? ? ? ? 徐民偉
臺兒莊古城位于京杭大運河中段,坐落于蘇魯交界處的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肇始于秦漢,繁榮于明清,有“天下第一莊”之稱,占地2平方公里,城內擁有3千米古運河河道。1938年爆發的臺兒莊大戰,曾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修繕后的臺兒莊古城,集運河文化與抗戰文化于一城。在2018年開展的“棗莊八景”評選中,“臺城尋夢”名列“棗莊八景”之一。? ? ? ? ? ? ?
? ? ? ? ? ? ? 一、品味古城
我總想把臺兒莊古城當做一杯茶,汲運河之水去沏它的亭臺樓閣,掬長巷之風去酌它的陳年故事。
臺兒莊古城是新建的。“新建”的“古城”,這要擱在別處,便會覺得矛盾。但是,在臺兒莊就不會。據《嶧縣志》記載:“臺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于一邑。”“臺莊瀕運河,商賈輻輳,圜匱櫛比,亦徐(州)兗(州)一都會也。”據說康熙、乾隆南巡時,都曾數次駐足臺兒莊。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臺兒莊河道舟楫如梭,檣帆如林,街巷絲竹,夜不罷市,一派繁榮景象。可是,在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中,昔日的臺兒莊古城完全毀于戰火。正是由于有了這么一個特殊的緣故吧,臺兒莊古城的復建,不僅不讓人感到突兀,反而讓人覺得自然。
也許就是因為此吧,重建的古城,新與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青磚石階、深巷小橋,老樓舊院、碼頭古道。你只需把它當做杯中的茶葉,用流轉的時光將它浸化開來。“參將署”、“臺莊驛”,“翠屏學館”、“久和客棧”,“文匯酒樓”、“日昇昌記”,“陳家大院”、“萬家大院”,還有這個“堂”,那個“堂”的,等等。僅聽一聽這些名字,就會讓人怦然心動,一種歲月的滄桑感頓時蕩然于胸。于是漫步在石板鋪就的巷道上,仿佛又能看見那個撐著油紙傘,款款走在幽深幽長雨巷的丁香似的姑娘。透過雕花的窗欞,似乎還可聽到那斷機杼的慈母諄諄教誨著貪玩的孩子。往事如夢,歲月如酒,許許多多的故事便會透過房舍宅院和曲徑小巷,飄蕩在人們的腦海心間。是的,品味臺兒莊古城是需要點想象的,有了想象,便可讓人們在古今間隨意游走,在故事中自由徜徉,看到的和聽到的也就更加豐富,感受的和體味的也就與眾不同。
既然把古城當做了一杯茶,所以不妨在古城內找個地方坐坐,將這杯“茶”細細地品來。與一些臨水的古城古鎮相似,臺兒莊古城的靈氣也還是在“水”上。蜿蜒的河道環繞著民居,陸路和水路并用便成了古城的一道風景,于是便有了一條條青石鋪成的小道,便有了一座座或寬或窄的小橋,便有了河上劃行的小船,便有了水中如畫的倒影。古城仿佛是鋪在水上的光影,讓這一灣灣河水潤澤得恬靜暢達、寧謐溫馨,猶如一幅溫潤的水墨畫,把“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意象,渲染得淋漓盡致。然而與其它臨水的古城古鎮不同的是,臺兒莊古城緊臨運河,它本身就是京杭大運河的產物,這就使它溶注了運河的靈性,在內質上豐厚了文化的底蘊。而且它恰巧又處于京杭大運河南北的中點上,所謂北臨齊魯、南接吳越、東瀕大海、西通秦漢,這就讓古城臺兒莊幸運地成了文化交融的一個結點,也促使它形成了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的文化特色。有人說,臺兒莊運河文化中有孔孟之禮、秦漢之風。但我還要說,除此之外,臺兒莊運河文化中還有行舟之韻、商旅之情。試想,作為水陸交匯的大碼頭,漫漫古道,迢迢旅程,其中會演義出多少傳奇的故事,這就需要酌一杯清茶,去慢慢地品味了。
不知怎么的,當我漫步臺兒莊古城的時候,不禁想起了《小城故事多》這首流傳很廣的歌曲和它動聽的旋律。是啊,漫游古城,懷想心中的故事,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游覽觀光體驗呀,難怪人們把臺兒莊稱為“一個尋夢的地方”,在臺兒莊古城,只要你用心地去品味,一定能讓你有諸多的收獲。? ? ? ? ? ? ?
? ? ? ? ? ? ? 二、品味古柏
如果在其它地方見到你——古柏,我會驚詫你的古老,你的樸拙,我會贊嘆你的蒼勁,你的壽長。風清月朗,枝影婆娑,也許我會學多情的王勃頌一篇《滕王閣序》;亦或像善感的陳子昂吟一首《登幽州臺歌》。然而,當我參觀過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當我了解了你那段不同尋常的經歷,我卻怎么也不能用平靜的心情去面對你。
樹的對面不過百余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古道,綠水蕩漾,波光粼粼,垂柳依依,陽光和煦,一群鴨子在河水中游動嬉戲,這是一幅多么恬靜的田園風光圖。正象《我的祖國》這首歌里唱的那樣:“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據說這古柏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了,我想在數百年的歲月里,它一定是飽覽了大運河上船舶往來,商賈云集的景象了。寺廟本是信眾們祈禱之地,應是清靜祥和的。說心里話,我實在無法把你同一場震驚中外的大戰聯系在一起,更別說是經歷槍林彈雨的洗禮了。可是樹干上的累累彈痕卻在警示著我,震憾著我,撫摸著蒼老樹干上一個個深深的彈洞,我的心靈不由地顫動,仿佛置身于那場戰火之中似的。我曾見過岱廟里的老樹,與它們千年的經歷相比,臺兒莊清真寺的古柏樹齡就太短了;我也曾看過故宮里的松柏,與它們多樣的姿態相比,臺兒莊清真寺古柏的樹形也太普通了,然而樹干上的累累彈痕卻是你獨有的。我的筆太拙了,無法真切地描繪出遍布彈痕的你的形狀;我的口太笨了,不能完整地敘述出我面對你的復雜心情。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人,我卻能從你的身上,感受到那次戰役的悲壯。“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1938年,在臺兒莊,炮聲隆隆,戰火紛飛,殺聲驚天動地,中國軍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置身于炮火硝煙之中,也許有許多中華兒女就倒在你的身旁,但更多的中華兒女又從你的身旁沖了上去。你一定親眼目睹了那壯烈的場面,事實上,你也親身參加了戰斗,用你粗壯的身軀抵抗著橫飛的槍彈。
資料中記載,臺兒莊清真寺原有古柏四株,種植于明末,但大戰后,只剩兩株,其中一株還被戰火燒得半枯。我在幸存的兩株古柏下久久徘徊沉思,碩大的彈洞里仿佛有許多聲音發出,象呻吟,象悲嘆,是怒吼,是吶喊。作為樹,你原本是不應該經歷這樣的災難的。如果你生長在高山之中,你會沐浴燦爛的陽光,飽受山嵐霧氣的滋潤,腳下是萋萋芳草,身旁是巍峨山峰,山風陣陣,鮮花簇簇,鳥語花香。如果你矗立在河岸之上,你會承自然造化,朝迎彩霞,暮送夕陽,斜風細雨,鳥飛魚躍。可是八十多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侵略者用刺刀和戰車蹂躪著我們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在炮火硝煙之中,面對侵略者的獸行,如果你是有靈的,你會想些什么呢?你會作些什么呢?你定會也發出憤怒的吼聲吧。
哦,臺兒莊清真寺的古柏,我無法把你當做一棵樹來看待,在我眼里,你似一座豐碑,記錄著一段悲壯的歷史,使無數后人佇立樹下,壯懷激烈;你又如一座長鳴的警鐘,警醒我們不忘過去,牢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