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低往下沉,越發現之前背負的東西太多,不斷的去丟去那些沒有用得東西,然后保留下最值得自己珍藏的東西。
每天都有很多想法,那么就寫下來,自我反思哪些想法可以自己離自己的目標更進一步。但是有時候又懶得去記錄,我想這可能是沒有形成習慣所有才讓一切看起來那么混亂,同時心理對整個事情沒有找到一個錨點,沒有參照物,只能做到哪里算哪里,這顯然不是很好。有時候心理真的很亂,想要的東西很多,但是能做到的卻很少,有時候又想可能是現在什么資源都沒有。
但是什么才是資源了?是錢,還是人脈?這些好像并不是底層的,真正底層的應該是自己能力,自己能夠解決多大的問題,自己到底能夠理解多大的客觀世界,心中能裝下多少人的得失?
那么就需要不斷與人進行交互,與更高階的知識進行互動,與知識的源頭進行交流。但是這個也有一個問題,理論和實踐其實脫離的。我們都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但是當具體決策的時候,很可能我們就忘記了,我們可能就忘記了他們最底層需要的就是生理需求。老板總是在想公司不發錢,就靠夢想來及員工,這顯然違背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馬斯洛的理論也可以看出來,我們奮斗的路徑也是這樣的,現實讓自己吃飽飯,然后有穩定的收入和穩定的職業,然后讓家庭和諧,然后自己在別人眼里看起來更受尊重,最后這個養活自己的職業干的不開心了,就換一個讓自己價值能夠更加得到實現的。
上面說的都是理論,只有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夠應用到實踐中去,才會更有說服力。那么每學習一個理論都需要想想這個理論可以用到我生活的什么地方去。這些都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去用,如果不用,一切都是扯淡,而這個結合的方法,我比較推介拆書法。拆書法很簡單,就三個步驟就能很好的從理論跨越到實踐,先摘抄,然后寫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說說它怎么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這是其實是一個思維方式,然后簡單的三個步驟就已經涵蓋了很多內容,大道至簡。
與人的交流,首先自己必須是有用的,能夠讓別人覺得你可以幫到他,然后又能夠比較親和相處,以后有事情找到你可以得到一些幫助。
不放棄,直到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