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和前高級vp喬納森所著,寫了很多谷歌公司運營發展的一些思考和故事。主要內容大概集中在:公司發展業務的變更,人員的培養機制,創新機制等。
業務變更,是這本書的重點,畢竟這是一本谷歌的公開傳記,關于它的營收來源,十幾年間如何成為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怎么面對微軟、蘋果的競爭,這些宏大命題可以被經濟媒體記者連篇累牘地講多少個篇章,在當事人、當時公司的主要運營者眼里,不過幾個業務模塊的建立、興起,賺錢業務取代不賺錢業務那樣,簡短幾個小故事就搞定了。就像說起自己小時候打過的某一次架那般輕松…這也是這本書最令人發指的一點,當事人心如止水,而讀者早已心潮澎湃,恨不得坐上那ceo的位置指點江山。然而谷歌只有一個,谷歌的業務在市場競爭中確定霸主地位,我看到的不止一個ceo的敘事,應該還有無數工程人員的付出。
這本書,比起其他講述商界的書,讓人佩服的一點就是,他幾乎把一本公司的成功都定位到人員使用的成功,而非超能力,運氣之流。谷歌的廣告業務,如何克服短暫的利益誘惑,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用戶滿意度,都聚焦到具體的某一個人的決策上。在公司工作兩年時間,越來越覺得產品的成功,實際上都是人的成功。工程人員或者管理者對于產品的理解越透徹,價值觀越能體現到產品上,這個產品不會太差。混亂的人,勢必有混亂的公司,有混亂的產品。谷歌的人員是豐富充足的,無論人才來源,還是廣為周知的工程人員的比重問題,作為扁平化公司運營的開創者之一,他們做到所有人員都在為產品準備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幾萬工程人員的想法如何匯聚到一個公司的發展過程,是個很頭大的問題。中國的傳統公司大多很強調人的管理,確實需要,但管理做到位也許就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了。谷歌創立之初,幾個高管,對于公司的決策僅僅是一張表格,列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排個優先級即可,逐周review。多么簡單,卻也高效。谷歌的發展,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找到一群牛逼的工程師,讓他們自由發揮,成為世界上最牛逼的互聯網公司。但這個自由發揮,確實有點過頭,實際上有個簡單的機制“7/2/1工作制”,這是一種工作時間分配機制:70%工作時間給拳頭產品和主營業務,20%給發展中的產品,10%給完全需要創新的產品。與我們周圍很多公司,一見到有人閑著就不得了,覺得產能浪費了,實際上谷歌的創始人們覺得,有閑才能有創新,谷歌地圖街景采集方式就是有閑時想出來的。創新允許失敗,允許閑著不干正事,表面看起來對當前公司不利,實際很可能挽救整個公司的命運。如3M公司的便利貼的發明,使這家跨國化工公司免于破產,更加輝煌。
嗯,作為一個互聯網產業的新兵,讀這本書,對于自己整個職業觀有著較大的洗禮。這么多人從事互聯網行業,有這么多的成功公司和業務,我們到底能不能有所作為呢?常常苦悶自己成為一顆螺絲釘,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感覺時間已過大半。讀完這本創新味濃厚,或者說人味濃厚的書,我突然在任何行業的成功,都應該把人給理解清楚。關于自己在公司業務的轉換中,人員培養和創新過程中,如何有所為,對于個人是極其有利;對于公司,更應該使全員都有這種意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