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南懷瑾先生譯文】:子游問什么是孝??鬃诱f: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這樣,每個月錢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子夏問什么是孝??鬃诱f:態度很難,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么呢?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的要命,而爸爸躺床上,吩咐倒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
【自我感受】:我的母親,一度控制著我的思想,安排著我的人生。我有反抗,有抵觸,但是好像已經習慣了她的控制,依然跟著她的步子走。但是,當我爸爸去世后,我的抵觸力變的又強又堅固,好像青春期才到來似的。青春期沒有叛逆過的孩子,早晚得爆發吧。老媽,要買什么東西,花什么錢,我都是義不容辭的給了。但是,我對她的態度很差,不尊重她,看得出來她很痛苦,漸漸的我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她對我有攻擊,接受并自我消化,經常關心她的身體。自己有什么難處,經常跟她訴訴苦,她會覺得自己對女兒有幫助,有價值,心情就會很愉快,她愉快了,我也會很愉快,如此良性循環,我們母女之間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