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興趣來得快,去的也快?

東京貓貓萬里挑一的分享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段時間,有讀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自己每次喜歡上一個東西,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然后又會喜歡上另一個東西。

這到底是因為自己不夠喜歡,還是因為意志力不夠?

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過我,因為我過去嘗試和學習過很多東西,比如畫畫、鋼琴、平面設計,以及口譯等等,但都沒有堅持下來。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有過類似的困惑:興趣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它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要怎樣才能維持一項興趣愛好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解答一下這些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感興趣并不意味著「喜歡」

簡單來說,興趣是一種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會促使你發自內心地想去做某件事情。

當對一件事情有興趣的時候,我們不需要任何外在激勵或者壓力,就會主動去做這件事情。

我們為什么會對某些事情感興趣呢?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感興趣當然是因為自己喜歡嘛」。

錯了!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并不意味著你就喜歡它,感興趣只代表「想要(want)」,并不代表「喜歡(like)」,而把「想要」誤認為「喜歡」正是造成我們上述困惑的根本原因。

因為「想要」只是一時沖動,而這種沖動能否持續則取決于我們是否真的喜歡這件事情。

不過,這種誤解不能怪我們,因為它們在心理層面上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快樂的感覺,但這兩種快樂背后的原因有所不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喜歡」帶來的快樂是來自于我們做這件事情時所體驗到的那種積極的感受,而「想要」所帶來的快樂背后則存在著兩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這件事情真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

第二,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

然而,只有當這件事情真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時候,興趣才能維持下去。

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興趣」的經歷,是否如此呢?

我們看到身邊有個朋友手繪畫得特別好,于是我們就在心里想象,如果自己也能畫得那么好,這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這種美好想象給了我們一種想要嘗試的沖動,我們便會把這種沖動理解為興趣。

但是,嘗試了幾次之后,我們發現手繪比自己想象的難多了,而且好像自己每次畫得都很丑,于是那種曾經的期待便因為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而逐漸消失,興趣也就自然沒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又發現身邊另一個朋友通過寫作得到了很多關注和機會,而且還因此有了不少額外的收入,于是我們的大腦便把寫作與這種被他人認可的快樂聯系在一起,這使得我們又開始對寫作感興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是,當我們真正打算寫的時候,才發現寫作沒有想得那么容易,很難堅持下去,結果,這種興趣很快又消失了。

明白了「想要」和「喜歡」的區別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僅僅是因為看到其他人從這件事情上獲得了快樂和成就,于是我們便把這件事情與某種快樂聯系在一起,認為只要自己去做,就也會獲得同樣的快樂。

但現實的情況是,初學的過程往往充滿挫敗感的,一旦我們無法從這件事情中得到自己期望的快樂和成就感,那么興趣很快就會消失。

保持興趣的幾種策略

那有沒有辦法讓這種興趣保持下去呢?當然有,其實只要巧用一些策略,就能讓自己保持對某件事情的興趣。



▍第一,調整自己的預期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興趣之所以會減弱通常是因為自己沒有從中得到預期的快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對一件事情的預期會對我們的體驗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這句話不是沒有科學道理。

如果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能夠把對結果的預期調整到一個合理的范圍,那么就能很好地避免這種落差感。

我認為,預期調整的關鍵在于,要讓自己明白,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免費午餐,那些我們看到的令人羨慕的成就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

這樣就能讓我們的大腦提前為那些即將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做好準備,等遇到時,就不會有失落感,也不會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而自暴自棄。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調整自己對進步的預期,要知道「羅馬非一日建成」,所以,對于成長,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期望立馬就能達到很高的水平。



▍第二,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毫無疑問,培養興趣和優勢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特別是初學的時候,為此我們必須提前把時間預留出來,并且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對待。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卻常常被我們忽視,而這其實是導致堅持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我們總會找各種借口,把事情一拖再拖。

如果我們想成功培養一門興趣,發展某項優勢,那么就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高它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主動安排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并且面對誘惑的時候,要毫不猶豫拒絕。

比如,如果我報了周末的舞蹈或者繪畫課,那么我就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記錄在日歷上,所有與上課時間有沖突的邀約我都會拒絕,因為在那個時間段,沒有什么事情比上課更重要。

▍第三,讓自己始終處于學習區

人在面對一項任務的時候,會存在三種心理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在舒適區(Comfort Zone),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屬于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因此做起來得心應手,但這樣的任務無法讓我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如果這些任務大大超我們出現有能力范圍,我們就會因為無能為力感到恐慌,所以處在恐慌區(Panic Zone)的人也很難得到成長。

只有面對那些稍微高于我們目前能力的任務時,我們才處于學習區(Learning Zone)。

這時,我們接觸到的都是一些新鮮的、有一定挑戰、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在這個區域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

我們在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需要特別關注自己所在的心理區域,并確保自己一直處在學習區。

如果我們覺得學習過程有些無聊,感覺不到成長,那么這就意味著我們此時所處的是舒適區,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將難度提高,讓自己感受到挑戰的刺激。

但是如果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有種恐慌感和挫敗感,而且總是想放棄,那這肯定是因為任務太難了,這時,我們就要及時降低難度,以免因為挫敗感太強而選擇放棄。



▍第四,擁有持續可見的成就感

成就感對于興趣的培養十分重要,我們會發現,那些能夠把一件事情堅持下去的人,大多是因為從中獲得了成就感。

不過成就感的獲得不一定非得依賴他人的認可,自我認可也能夠帶來同樣的成就感,而且他人的認可非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所以自我認可就顯得更為重要。

將目標碎片化是能夠提高成就感的一個策略,,也就是把一個目標在內心默默地進一步碎片化,變成很多小目標。

而每達到一個小目標,就可以在心中給自己來點鼓勵和掌聲,這樣便能讓整個學習過程一直處于「小有成就」的快樂中。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朋友圈用「打卡」的方式來記錄和分享自己的成長,當我們知道有人在關注的時候,堅持的動力就會更強。而且朋友的鼓勵和點贊也是一種莫大的支持與認可,對于自信的培養很重要。



最后的總結

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大多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快樂,而失去興趣則是因為初學的過程中往往是艱辛的,得不到預期的快樂,因而無法將最初的沖動變成一種真正的喜歡。

事實上,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讓興趣得以保持:

1. 調整自己的預期,讓大腦為困難做好準備,不要期望立馬就有所收獲;

2. 把它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提前預留學習時間,并對誘惑說「不」;

3. 確保自己始終處在學習區,這樣就不會因為得不到成長,或者難度太大而放棄;

4. 讓自己擁有持續可見的成就感,要懂得及時自我肯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明明繁星如月而至,我卻倍感傷懷,你若不在,我和這月色都成了陪襯。 01 那時,我念高二,家里的長輩總以別人家的孩子...
    未明花香閱讀 283評論 2 2
  • 今早在讀企業文化時「到2020年培養出系統300位訓練導師」,突然心生嚮往,從前我從來沒覺得這句話和我有什麼關係,...
    Lucie陸陸閱讀 132評論 0 2
  • Android自定義View 參考:從此再有不愁自定義View——Android自定義view詳解android ...
    Daniel_adu閱讀 396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