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飛速發展,賺錢的模式不再局限于我們從小被教導的一種觀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市面上的投資產品百花齊放,明智地選擇一些安全又高收益的投資品能為我們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同時學習理財能讓我們更加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財富,理財的同時也在理人生。
那么,具體來講我們學習理財投資的好處在哪里呢?
1、學習理財常識,避開各種投資地雷
我們學習理財投資,首先要明確一點:即便我們少賺一點,也比因為不懂理財盲目投資而虧掉本金要來的好。
以前兩年大火的P2P平臺為例,僅在2015年國內就有1302家P2P平臺死亡、668家跑路,2016年前六個月內新增問題P2P平臺695家,這些負面新聞的爆發讓很多投資者意識到投資P2P的風險。這些問題平臺通常打著高收益的幌子,賺一把就跑。如果我們沒有一點常識,很容易就被這些所謂的高收益平臺吸引,賠得血本無歸。
另外,不少人認為把錢存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百分百安全。別忘了之前平安銀行理財產品事件,投資者從平安銀行客戶經理手中購買的理財產品不僅在文件合同上沒有平安銀行出現,最后還連本金利息都收不回來。
所以,如果我們學習了理財投資知識,對市面上常見的理財投資收益、風險都有正確認識,就不會因貪圖眼前利益而喪失理性,最后只剩下錢財散盡的落寞和悔恨的淚水。
2、了解投資騙局運作原理
在講解騙局運作原理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把錢存進銀行,銀行不僅幫我們保管,還付給我們利息。難道它傻嗎?當然不是。銀行這么做不僅不虧錢,相反它用客戶的錢借貸給企業或者投資高收益產品,獲得的利潤遠比利息高得多。
而騙子在聚斂錢財之后,有兩種結果:1.?卷錢跑路,投資者的錢被他們揮霍掉;2.我們把所有投資者的錢稱作“資金池”,騙子用資金池里的錢付給投資者利息。就像一個水池,投資者的錢像進水一樣涌進水池里,而水池下面還有出水口,利息像出水一樣從水池流出。當水池里的進水越來越少同時水池又在不斷出水,那么水池里的水就會枯竭,現實的資金鏈就斷裂了,投資者可能連本金都收不回來。
但是,騙局還可能繼續下去。
2005年底MMM平臺因為資金鏈斷裂一度無法提現,結果它打著“重啟”的幌子凍結投資者之前的資金,必須再投入資金之前的錢才可解凍。騙局已如此明顯了。
人是一種感性的動物,在投資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不理性中。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投資高風險甚至已經感覺到這是騙局,但還是“不甘心”,非要賭一賭;另外有些人抱著僥幸的心理,覺得自己肯定能在資金鏈斷掉之前把錢和利息撈回來,或者認為倒霉的一定不會是自己。抱有這兩種想法的人是很容易吃虧的!
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查理·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兒,那我一輩子都不會去那里!”
3、跑贏通貨膨脹
有的人覺得,我現在收入尚可,也不亂花錢,挺滿足目前的現狀,不需要學習理財投資啥的。可是,別忘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通貨膨脹。它是指物價上漲,我們手中的錢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
舉個例子,去年我們能用100塊買20個蘋果,今年100塊可能只能買17個蘋果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通貨膨脹數據是5%,也就類似于你年初的100塊,到年底購買力只有95塊;而把100塊存銀行活期(0.35%)年底才100.35元,存一年定期(2.5%)年底才102.5元,放余額寶里(3%)年底才103元。這些都抵不過通貨膨脹的空間。
如果我們懂得定投基金(隨口舉例),長期來看它的收益每年10%是沒問題的,妥妥得覆蓋掉通貨膨脹。
所以,如果我們不學習理財投資,那通貨膨脹會慢慢吞噬掉我們的財富。你聽到這些也無動于衷嗎?
4、未雨綢繆,尋找可靠的人生保障
有句古話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人隨著他年齡閱歷和能力的不斷提升,他的收入也會逐漸升高(有些大神逝世后創造的財富還在不停增長)。一般伴隨著收入的增多消費能力也會逐漸升高。但年老退休之后,很多人的收入會銳減。
舉個例子,我國目前的養老金替代率大概為45%,也就是說退休前每月拿一萬的工資,退休后每月只能領到4500塊的退休金。收入銳減一半了,但消費水平還維持在之前的水平甚至花得更多,那生活就會陷入窘境。
5、增加賺錢的機會,積累資金
學習理財投資可以知道市場上有很多賺錢的機會:港股,A股,新股等等。還有的人覺得國內高房價低租金的投資不合算,把眼光投放到海外投資房產……
有的人發現某個不錯的投資理財產品,但它投放資金起點就是五萬,如果拿不出這筆錢再好的投資機會也只能白白錯過。所以通過學習投資理財找到賺錢的機會積累資金,不是在給自己通向財富的方向鋪路嗎?
6、投資是一個投入產出比很高的技能
我們怎么知道投資是個投入產出比很高的事情呢?可以通過數據來了解一下:如果小A從22歲開始每月投2000元投資,小B從27歲開始每月也同樣投入2000元進行和小A一樣的投資,按每年11%的收益率算,那么當他們都六十歲時,小A能獲得1129萬,而小B能獲得661萬。如果B要追上A,要整整三十年且每個月多投資1500元才行。
所以說呢,投資越早開始越好。
但是有些小伙伴不禁要傷心了,覺得自己今年都三四十甚至六七十了,這會學習理財投資是不是太晚了。但是呢,大家要明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就是現在!所以不要自怨自艾,抓緊剩下的時間努力學習才是正事!
我們談了這么多關于學習理財投資的好處,可是依然沒法解決一個現實的問題——沒錢投資怎么辦?很多人說沒錢所以不學投資,等我有錢再學;其實正是因為沒有學習理財投資所以才沒錢。
我覺得,在存款不多的時候尤其“月光”時,一定要懂得開源節流的道理。尤其是“節流”。
下面是一些關于“節流”的小建議:
?記賬。很多人記賬,但他們只是單純地記流水賬而已,而不去分析記賬的意義是什么,也不去思考如何通過記賬管理自己的消費。我們可以把消費劃分為三個板塊:必需,需要和想要。像房租,三餐這種屬于“必需”的;買點水果零食,報個學習班啥的在基礎生活之上的開銷屬于“需要”的;而追新款包包,看電影之類的屬于人在平常生活水平之上的欲望,這是“想要”。當你在后面兩個分類尤其是“想要”里的花費太多,這時就該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了,削減后兩者的支出。
用現金代替刷卡購買。很多人喜歡用電子現金或者刷卡買東西,支付超級方便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對花錢失去概念。設想一下,如果你在商場里買了一萬塊的東西,刷卡只需輸入密碼后東西就到手了,你甚至懶得去看短信提醒卡里少了一萬,或者只是腦海里飄過一個數字10000,可是當你帶著揣了100張百元大鈔的錢包付款時,鼓鼓囊囊的錢包一下就空了,你親眼看著這些錢從你錢包里到了收銀員錢柜里,這種感覺可比看見短信里的數字來得洶涌。
反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人的欲望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管理,勢必會給自己的經濟造成影響。就像我們隨意地去逛超市,本來只是想去逛逛,結果買了一堆東西;看見商店做促銷,恨不得把所有東西買下來。其實我們當時讓自己的腦袋冷靜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我們并不是特別需要。以后去逛商店,我們可以事先列一個計劃表,將自己需要的東西列出來,其他的東西不要碰、不要買;淘寶購物車也先別急著下單,也許放個幾天你就沒那么想要這些東西了。
儲蓄。一般來講,最開始學著儲蓄的時候不要定太高的比例,收入的5%即可。假設工資一個月才3000塊,那只需存150即可,由于數目較小,這個習慣還是比較容易堅持下去的。等以后再慢慢提高儲蓄的比例。
另外,有些人才存了幾千塊就嚷著要投資啥的,這樣其實不好。天有不測風云,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需要用錢,而你僅有的一點存款都拿去做了投資那就窘迫了,所以最好在身邊留3-6個月的開銷費用作為應急金,給自己留點周轉的余地,而不是想著拿它賺錢。
我們在想著投資賺錢的時候,同時還可以考慮給自己投資一份保障,也就是保險。
像如果出去游玩不小心遭遇車禍,或者突然發現患了重病,以及家里的經濟支柱突然去世這些情況,都會對家庭造成不小的經濟負擔。而購買保險就能為這些重大的突發情況提供一份經濟保障。比較基礎的三種保險就是意外險,重大疾病險以及壽險,也就是上面講到的三種情況對應的保險。
那怎么給家里人規劃這三種保險呢?以下是一些考慮的原則:
?優先考慮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家庭預算有限的話,先考慮家里的經濟支柱,因為一旦經濟支柱垮了的話,這個家庭就會生活得很困難。所以這時候并不是秉著“尊老愛幼”的原則而先給家里老人和小孩買保險。
考慮保障型保險多于投資型保險。如果考慮投資的話,有別的很多理財產品收益比保險要高,而我們剛才提到的幾種情況有任何一個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是巨大的,所以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保障型的保險,例如上面提到的意外險、重疾險和壽險。
考慮消費型保險多于返還型保險。如果年紀不大,其實購買返還型保險是不大劃算的。像那種連著交錢二十年然后返錢的保險,收益還不一定有別的理財產品多;而像消費型保險那種一年交幾百塊保平安的,雖然沒錢返給你,但是萬一真遇上大麻煩了這種保險能幫大忙。
最后,是最最重要的一條建議——千萬不要借錢投資。尤其是拿自己的房子,寶貴的友誼和家庭的幸福去賭一把的。
希望所有人能通過理財投資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才是我們賺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