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1]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2]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3]草草[4],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5]下,一片神鴉[6]社鼓[7]!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注釋

[1]京口:古城名,指江蘇鎮江市。北固亭:在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為登臨之勝地。

[2]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3]元嘉:劉裕的兒子劉義隆的年號。

[4]草草:輕率。

[5]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行宮的名字。拓跋燾的小名為佛貍。

[6]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

[7]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賞析

作者在調任鎮江知府后,登臨京口北固亭,慨嘆報國無門,于是便寫下了這首“懷古”名作。

這首詞的題目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作者在全詞開篇就寫了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孫權是三國時東吳之主,他面對曹操大軍來襲毫無畏懼,頑強地擊退了曹操大軍,保衛了家園。劉裕是南朝時期的宋武帝,他曾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了叛亂。盡管他們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也經不起時間的摧殘,不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就是“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作者在這樣的對比中給人以一種滄桑之感。這也表達了他希望主戰派抓緊時間收復失地的愿望,諷刺和譴責南宋朝廷茍安求和的態度。

下闋“元嘉草草,封狼居晉,贏得倉皇北顧”,講的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不能繼承父業,而是好大喜功,聽信讒言,派兵北伐,結果一敗涂地。可以看出,辛棄疾在這篇詞中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事例,為此,宋末詞人岳坷和劉克莊質疑他用典太多,把文章寫得艱澀難懂,其實辛棄疾用典都是十分必要和貼切的,而且寓意深遠。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是作者有感而發,辛棄疾寫這首詞時距紹興三十二年率眾南歸,正好是四十三年。渡淮南歸,本打算憑借國力收復失地,沒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光荏苒,四十三年匆匆過去了,自己已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作者在這里表明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眾就可能安于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以廉頗的故事結尾,表達了心中的憤懣之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