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言是說的人當真了
01
前段時間,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新生選拔考試出現(xiàn)了一道奇葩選擇題,瞬間爆紅朋友圈。這道題是關于“如何分辨諾言和謊言”。
問:說愛你一生的男人最后和你離婚了,是謊言嗎?
四個選項:
A.是,因為與事實不符
B.否,因為那是當時的承諾而非描述現(xiàn)實
C.否,當時并不是承諾,而是只想表達喜歡
D.是,因為沒考慮將來,說話不負責任
后來有人在朋友圈做了一次統(tǒng)計,我們來看看網(wǎng)友對四個答案的選擇情況:
36.8%的人選擇了“B. 否,因為那是當時的承諾而非描述現(xiàn)實”。根據(jù)院方公布的答案,選項B的確是這道題的正解。
就是這么一個正確答案,引發(fā)了多少玻璃心的破碎,有人說選B就是不負責任,始亂終棄,渣男標配。
后來迫于輿論壓力,校方還專門出來澄清了一下,他們認為生活中四個選項都對……
看到之后,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好笑。一道考試題而已,至于這么緊張嗎?而且“說愛你一生”,又沒說“一生只愛你”,如果結(jié)了婚這個人同時愛著很多人,你還愿不愿意為了一句誓言,和這個人過一生呢?
笑完突然又覺得些許心酸。如果在愛情中選擇了正確答案,大概是沒有愛了吧。
山盟海誓的浪漫諾言,在食言之后,深愛過的人竟然連說謊的負罪感都沒有,那曾經(jīng)的愛算什么?
02
大文豪沈從文是一個多么深情的男人,他曾經(jīng)為了追求張兆和,可以說是死纏爛打,后來甚至以自殺相威脅,才打動張兆和以身相許。
面對心愛的人,沈從文曾許下多么動聽的誓言:
“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沈從文和張兆和新婚后的生活,可以用如膠似漆來形容,甜蜜幸福。但兩人畢竟年齡相差8歲,而且經(jīng)歷、背景迥然不同。當激情退去,愛情被婚姻瑣事磨于平淡,夫妻兩人個性的差異逐漸顯現(xiàn)。
沈從文雖是鄉(xiāng)下人,但天性浪漫,他曾對友人說:“打獵要打獅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倍鴱堈缀蛥s非常務實,她曾經(jīng)寫信給沈從文傾訴,“不許你逼我穿高跟鞋燙頭發(fā)了,不許你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
雖然如今在外人看起來,這是赤裸裸的秀恩愛啊,但那些日常瑣事,還是讓沈從文對婚姻感到疲憊和厭倦。
沒過幾年,沈從文就出軌了,與詩人高青子有了一段長達8年的婚外情。其實大文豪出軌也不過那些俗套的情節(jié),被婚姻磨滅了激情,在偶然之下遇到了崇拜自己(頗有心機)的美女,然后就你來我往……
那時的高青子是崇拜沈從文的一位讀者,有一次她故意按照沈從文某小說描述的情節(jié)打扮自己,與沈從文見面。那樣的穿著,無疑傳達了一種無(feng)聲(sao)的信息,沈從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領神會,兩人越走越近。
其實很多人都認為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婚姻是完美的,就像童話故事一樣,沈憑著一股子韌勁和赤誠的心,追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很少有人明白為何他要與高青子輕易地發(fā)生婚外戀。
這個時候你問,說好的“一輩子只愛過這一個正當年齡的人”呢?是謊言嗎?
沈從文是這么看的,“我不能想象我這種感覺同我對妻子的愛有什么沖突,當我愛慕與關心某個女性時,我就這樣做了,我可以愛這么多的人與事,我就是這樣的人。”
說直白點就是,他覺得老婆和小三沒什么沖突,他可以愛上很多人,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不過再多情的男人,背棄曾經(jīng)真摯的誓言,內(nèi)心也曾有過掙扎。沈從文曾說,《邊城》是他將自己“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而這種“受壓制的夢”,是“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后來他含蓄地承認了,《邊城》是他在現(xiàn)實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誘而又逃避的結(jié)果。
03
面對曾那么真切地說著“此生只愛一人”卻長期出軌的丈夫,張兆和曾經(jīng)不能理解,非常痛苦。半個多世紀以后,她還對此還耿耿于懷,她說高青子長得很美,一張白白的小臉,一堆黑而光柔的頭發(fā),一點陌生羞怯的笑,給人一個優(yōu)雅而脆弱的印象。
后來沈從文逝世,張兆和開始整理他的文稿,她這么評價她們兩個人之間的婚姻,“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xiàn)在。過去不知道的,現(xiàn)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xiàn)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b>
其實在愛情中在婚姻里,我們在意的究竟是什么?是落空后的誓言算不算謊言,這個結(jié)果?還是誓言為何會落空,這個過程?以及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誓言,這個心態(tài)?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看清楚誓言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發(fā)誓”又可稱為“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公開承諾是針對未來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比如結(jié)婚誓言、“我會愛你一生一世”、“不用擔心,我會養(yǎng)你”,諸如此類;另一類是對過去發(fā)生的事進行保證,比如“我發(fā)誓我從來沒愛過別的女人”、“我從沒騙過你”……
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本質(zhì),那就是發(fā)出一種社交信號,降低自己或者對方對過去、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這些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焦慮、恐懼和不信任。
從功能性來說,這種社交信號主要是表明發(fā)誓人的立場,引導自己的思考方向,主動向目標前進,同時為對方營造可信的印象,但并不代表誓言的內(nèi)容都可以成真。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Public Commitment是在信誓旦旦的情況下說出來的?可等食言的時候不也都覺得自己做不到情有可原嗎?比如“這頓之后我就減肥!”,“明天爬山我5點起床”,“明天開始省錢,再也不買買買了”……
但為什么一遇到愛情就容易變得異常神圣,不可侵犯呢?
因為這部分人特別容易把愛情、婚姻和幸??吹脤Φ龋J為你們的婚姻就是你們的下半生,總覺得找到了一個說“愛你一生”的好男人,就拿到了美好人生的安全保障。你承諾會對我好,不就是要我幸福嗎?不就是應該像一個王子或者黑衣騎士那樣,把我從平庸、焦慮中拯救出來嗎?
一旦你把誓言中的美好當做人生的終極信仰,對此深信不疑,完全寄希望于承諾給你美好的人來拯救自己,那就極有可能忽視漫漫人生中時刻存在的變量,也容易忽略自己追求信仰的能力,最后往往得不到承諾中的幸福。
很顯然,就正常人來說,幾乎沒有誰能夠?qū)ξ粗a(chǎn)生的恐懼完全免疫,之所以有的人看起來無所畏懼,是因為這些人立足于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應付他可能遇到的風險。
所以相信別人的誓言不如修煉自己的心智,當你足夠強大,立足于自己,又何必在乎別人的誓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當你足夠成熟,懂得取悅自己,又何必擔心
別人的誓言到底是不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