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Receipt需謹慎

最近在做網文閱讀回執的調研。

先考慮這是什么?是不是很難?實現邏輯是什么?

然后看到這篇文章《“已讀回執”需謹慎》...

同質的情況,在很久之前也出現過...

看到即時通訊工具中誰在用什么手機登錄QQ、微信..

誰用什么移動終端發布的什么內容....

------------------------------------------------------------

“已讀回執”(Read Receipt)的誕生并不起眼。它始于我們的工作郵件,可以輕松選擇退出,其目的是略微提高生產效率。今天,“已讀回執”已經無處不在,通常是默認選擇,足跡遍布我們生活的所有部分,包括從日常瑣事到專業工作到私人事務。

盡管大部分人與我持相反意見,但“已讀回執”不再只是點擊K鍵進行回復的替代品。當你問其他人為什么要給短信開啟“已讀回執”功能,大部分人都會提出相同的借口——節省時間和精力,因為他們不是一直都需要進行回復。在某些情況,事實的確如此。

例如,我開啟iMessage的“已讀回執”,我對別人的“官方解釋”是這樣可以讓我更輕松地處理推銷短信。這是真的。個人而言,對于我工作的方式,“閱讀回執”遲早排得上用場,因為我每天都會收到十多個有關咖啡或者簡報或者小組會的推銷信息。根據對話的內容,我的“已讀回執”以下做兩樣事情的其中之一:1)說我已經將你的(在此輸入要求事項)加入到我的任務清單;2)說我已經閱讀你的推銷信息,但仍然不感興趣。

自從開啟“已讀回執”后,一整天收到的騷擾和重復信息有所減少,“檢查看我是否收到這條消息”(checking to see if I got this)。我的確因而受益。

不過,如果我對自己(以及其他人)坦白,除了專業工作上的便利和生產效率外,啟用“已讀回執”還有更多意義。

一開始啟用“已讀回執”的時候,我看到一位我非常仰慕的導師開啟了這項功能。當我就此向他進行詢問,他作出與上述類似的解釋。這似乎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開啟“已讀回執”的人士非常忙,因而不能回復全部短信。這并不是說所有開啟這項功能的人都在嘗試變得冷漠——有些人的確較為忙碌和/或冷漠——不過外界的確存在這種看法。

在智能手機或者短信誕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看法已經存在,而且它是我們相互之間玩游戲的方式的一個基礎部分。在愛情關系的開始階段,兩個人在考慮自己的地位以及重要性,這點最為明顯,不過它也適用于友誼和其他關系。

一旦啟用,“已讀回執”將變成了這個過程的一個基礎部分。

“我跟一個家伙約會了一段時間,他會發給我一些非常性感的短信。對我來說這像是一種新鮮事物,”麗莎(Lisa)說。“但是有點太‘排山倒海’了,因此我沒有完整閱讀這些信息,或通過‘已讀回執’讓他知道我已經閱讀,而是將手機調到飛行模式,或者將這項功能關閉,讓我擁有自己的‘隱私’。”

正如人們說他們開啟“已讀回執”是為了方便,大部分接受我采訪的人士都說,他們不喜歡玩游戲。大家都這樣說。不過主要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是“玩游戲”一詞,而并非更加坦誠透露:我們在保護自己。

你不需要做出格的事情來開始一段關系。你緩慢地與某人建立深厚關系,緩慢地將外層剝開。這正是為什么大部分人嘗試在第一次約會的時候以最佳面目出現。我們將“玩游戲”作為一種控制關系發展的手段,因此其中一方不會因這段感情而變得太過脆弱。

數百年來,我們一直都這樣做,不過短信“已讀回執”是這個游戲中非常強大的新武器。

事實上,正是因為它太強大了,Facebook及其他聊天服務已經默認開啟“已讀回執”,促使我們面對一個事實:有時候人們并不關心你想要說什么。有些人——他們了解科技的程度可能不及普通的TechCrunch讀者,甚至并不知道自己促使對方遭遇這種局面。

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例如我自己,選擇在其中一個最為個人的書面通信形式——短信——中使用“已讀回執”。這就是說,我并非一直都像“已讀回執”所反映的那樣,是一個無憂無慮、自信滿滿的拇指族。

有時候,如果一位朋友或者潛在的愛慕對象過了一段時間才回復,我會閱讀這段信息并讓我的手機停頓幾分鐘。甚至更進一步的是,我會特意不打開文本信息因為我想讓他們認為我并非太在意他們,選擇通過鎖屏界面上的預覽功能或者在通知中心閱讀這段信息。

一個星期前,要是發表文章承認這點,我可能會感到羞愧,我確定認為,不管怎么樣評論中將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聲音。不過并不是只有我這樣想。

我的朋友安娜(Anna)說:“這種情況存在于朋友和哥們之間,不過我經常在手機的鎖屏界面閱讀信息,特地不馬上打開它們,這樣他們就不會看到我讀了消息但是沒有回復。對于朋友,這只是因為我不希望傷害他們的感情或者讓他們認為我回避他們。對于哥們,有時候是因為我寧愿他們認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不是整天拿著手機看。”

在采訪中,我多次聽到這樣的解釋。

“非常非常偶然的情況,我打開某人發過來的信息,在一段時間內不作任何回復,”安娜補充說。“通常,他們可能也是這樣對我。”

如果你意識到,你的“已讀回執”開啟了,那么你或許會想到別人將因此受到傷害。

幾天前,我收到來自媽媽的電話,她告訴我爸爸因為我沒有回復他的信息而感到傷心。她跟我說,他可以看到你閱讀了信息。當然,我并不希望傷害爸爸的感情。我的妹妹看到我的“已讀回執”后,會知道我可能在嘲笑她的趣聞或者內心對代表她宿醉未醒的表情感到生氣,但爸爸并不習慣于iMessage“已讀回執”。我將這種新鮮、冷漠的元通信帶到他的生活中。他并不喜歡。

“成為一個使用‘已讀回執’的大學生真是令人生氣,因為它成為了與好友及重要的另一半之間的游戲,”布拉德利(Bradley)說。“我一位朋友開玩笑說,如果你想要拆散一對情侶,將其中一人的‘已讀回執’打開并且不要告訴他們,因為沒人會馬上閱讀和回復重要另一半的信息。不過如果對方閱讀了我的笑話或者當天新聞后,過了一小時再回復,這種感覺真是糟糕透了。”

有時候,采用“已讀回執”并不是為了自我保護,而實際上是一個進攻性的舉措。金·斯托爾茨(Kim Stolz)在她的新書《再見,我的前度》(Unfriending My Ex)中很好地解釋了這點:

我的妻子和我并不會經常吵架,不過如果我們使用短信進行爭吵,那比面對面糟糕很多。“已讀回執” 不僅使我們“機不離手”——等待看對方什么時候閱讀我們最新的尖刻指責,而且還讓我們玩起游戲來。我想,她也會承認這樣做(如果她沒有這樣做,那么我真的要面壁思過了),不過偶爾當我感覺特別沮喪的時候,我會關閉手機上的“已讀回執”。這樣的話,我可以閱讀那些戰斗中的短信(如“你去哪里了?”以及“為什么不回復?”)而不會讓她知道我已經閱讀這些短信并有所感到。

禁用“已讀回執”只是你可以用智能手機“玩弄”某人的眾多方式之一。它太可怕了。令人討厭!這種辦法也很妙。它并非我希望獲得的待遇,也不是我想用來對待別人的方式。不過在戰況激烈的情況下,如果你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很容易被這些鬼伎倆欺騙。

“已讀回執”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確認。如果你不接電話,或者不回短信(未開啟“已讀回執”),對方可能想象各種你不能進行回復的情景。這令人感到傷心,但這種傷痛并不是各種解釋或者借口能夠馬上修復的。

“已讀回執”并沒有留下太多空間讓我們安慰想象力。

因此,如果你跨過“已讀”的界線,使用小伎倆以提高生產力、自我保護或者獲得便利,你要意識到它們所承擔的意義。我們從來未擁有過這種不費力氣就可使對方感到冷落的辦法,隨著大量屏幕逐漸侵蝕我們對對方的同情心,我們應該保持謹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