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家老二出生的第3個年頭,第3次非常投入地參與到一次深度學習當中。
2017年底,身邊的讀書導師@若凡介紹我參加了拆書幫全國線上訓練營第1期。
那次的學習煎熬,記憶猶新:兩個教練陪伴賦能,全國小伙伴線上PK,每天燒腦三四個小時,同事和領導都驚詫于快四十歲的我竟莫名奇妙地要每天瘋狂“寫作業”。
那次的學習收獲,影響至今:我長年困頓、癡癡找尋該如何走上真正學習的道路,拆書學習法的基本掌握,真正給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從知到行,反求諸己,之后我所有的學習做事都會有意無意地用到拆書幫的一些思維方法。
在我身邊小伙伴@襄垣閑人(這次訓練營全國第1名)的鼓勵下,我也在拆書幫第1次線上訓練營沖進了全國前10名。收獲滿滿,從此熱愛并熱衷于給身邊更多的朋友分享拆書學習法。
2018年暑期,為搞清楚究竟該樣幫助自己的孩子讀繪本,我在5個月時間里,輾轉于鄭州、南京、太原、北京、西安5個城市,同全國和我有著相同樣夢想的粑粑麻麻,一起求教于樊登小讀者總部的栗子姐姐和火遍大江南北的的臺灣故事屋創辦人張爸爸。
兩次深度學習,耗費我大量心力、腦力、體力、財力,但無論對自己學習領域的拓寬、學習方法的提升,還是對孩子閱讀引導水平的提升,于我而言都是全新顛覆。
我常常和身邊的小伙伴分享:兩次學習,脫胎換骨。
在和大娃的親子關系上,我走過不少彎路。讓我欣慰的是借助于親子閱讀,我們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連接。
二娃出生,我突然意識到,親子閱讀正好是發揮我的所謂優勢、幫助自己完善成長、建立更加親密家庭關系、幫助孩子持久成長的至美好事。鐘情于此,我已走進了親自閱讀修煉自我的第三個年頭。
就個人最關注的親子閱讀促進孩子孩子學習能力提升領域,我一直期待拆書幫什么時候會有相關專題賦能?因為之前的學習經歷讓我深切地知道:拆書幫一旦出手,必然天下無敵。
但我沒想到,2020年當我們都宅在家里防疫情的時候,好事真的來了:拆書幫“好父母課·如何成為孩子的學習力導師”上線了,而且一出手就是那么闊綽:直接由幫主趙周老師主講,還有70天社群陪伴。
我是在2月9號開課前一天,突然看到這個公眾號信息,毫不猶豫下單當習,把一段時間的安排盡量讓位于此。因為我知道,新的大煎熬和大收獲又要來了。
毫不猶豫下單學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是趙周老師面向全國第1次講這個專題的線上課程,全國只有100個名額,我很榮幸能成為其中之一。在全國那么多渴望學到怎樣做好父母的人中,我覺得我是那樣的幸運,我賺到了。
趙周老師開課的第1天,也是這樣講給我們聽:天下那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擁有超強學習力的人。但是,沒有多少父母,把這個期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或者說,只有很少的父母,強烈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父母才是唯一的能夠幫助孩子、促進孩子學習力提升的學習導師,沒有其他。而這報名的100個人,正是我們抱有如此同頻學習理念、有此共識基礎的人。老師當然樂意為之,讓我們同頻的人在一起,學習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針對學習力要素,趙老師講到了7個點:目標、反饋、難度、傾聽、提問、能力、心態,都是我近年困惑頗多、又很難自我解決的問題。
每一個點,趙老師每天用一個小時和我們來進行分享;每一天的分享,都有大劑量的信息地涌現在我們的眼前,打動著我們的心田。
而對每一個點的學習,我都要反反復復的地聽三到四遍來消化吸收。我試圖把這大量的信息能夠整理出來:一方面,能夠切切實實地用在自己和育兒合伙人的身上,用在孩子學習力的促進上。一方面,也正如趙老師所言,能夠有機會分享給身邊更多有需求的父母。誠如趙周老師所講,分享是最高能力的一種學習。
鑒于我現有能力,趙老師的課程,我已經都聽過兩次,但是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悟透,沒有想通,沒有形成自己的邏輯性,更無法給別人一個精準清晰的分享。
給我這個笨鳥一些時間吧。我希望繼續按照拆書幫的一些學習方法,去反復的回聽趙老師的講解,形成一個訓練拆書家那樣的逐字稿。用這個稿件,來體現自己的學習成果,來幫助自己更好地內化這次學習內容,也能夠有時間更精準地分享給有需求的朋友。
現在,我非常急切的是,把這次學習中感知到的一些顛覆自己過往的觀念,和大家進行零散的感性分享,借此催化大家在修為自我的路上和我一起反思。如果你也對這些話題感興趣,希望我們攜手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接下來的70天的學習當中,一起來參與到后面的學習討論和家庭實踐當中。我們一起來成就自己,成就和孩子更好的親子關系,成就和我們育兒合伙人更好的親密關系,也成就更多的天下好父母、好家庭。
閑言碎語不多講,呵呵。最后,走干貨。請大家略略讀下我這些散亂的學習記錄,不妨對照檢視一下自己。拋磚引玉,希望能收到一些來自你的學習反饋。
1、關于目標、反饋、難度。
只有父母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懂得學習力的要素,才能真正的促進孩子的學習。
追求目標、意義和使命的人生,遠比追求輕松享樂和自在的人生更快樂。
你在平時制定孩子目標的時候,是否有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幫助孩子去起草一個目標,并和孩子有充分的商量,而不是用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孩子?
對孩子所制定的目標,是不是能給他進行一次再一次的分解,分解到孩子足夠有興趣,有能力去完成。
所謂的成長,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從一個目標的完成到另一個目標的實現。
更多的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總是會用固定的思維去看他;但對于孩子來說,真正需要的是是用成長型思維去看他。
父母的思維反饋,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反饋,想一想,你有沒有后怕?
我們給予孩子的反饋,不是對他人的評價,而是要去更多關注孩子做事的過程。這其間,我們可能給到孩子積極的反饋,如表揚,像一個甜甜的蘋果;也可能給到孩子消極的反饋,如批評,就像西紅柿,他可能有點酸酸的,但依舊有營養。
我你經常對孩子的反饋是什么樣子的?你是否想過,用成長性的思維去看待我們的孩子,不斷加工出自己的一套反饋話術,來先改變自己,通過刻意練習,逐漸養成好父母習慣。
好好想一想,在你的實際生活中,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不良反饋,其實是是需要我們意識到并且主動去忍住,不要總是“適逢其時”給到孩子這些不恰當的反饋,如亂插手、亂干擾等。
我們每一個想幫助孩子成長的父母,都應該陪孩子認真的玩一款游戲。玩游戲的目的,不是單純的陪孩子玩兒,而是要體會游戲中的那種對孩子技能和難度之間精準的設計把控。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走進學校,接受這種工業化的教育。但可怕的是,我們不能成為這種工業化教育的幫兇。因為我們都明白,真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農業: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父母真正該做的,恰恰是幫助孩子來平衡工業化的整齊劃一與農業化的個性發展之前的不適應,在必要的領域、必要的時間、適當幫助孩子調整好學習的難度。
我們在所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讓孩子學會一種可怕性的習得性無助,你是否在孩子的技能尚不能達到的階段,就提前給孩子拉高了難度,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全然不曾想過這會毀了孩子一生?
你在幫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種工具,那就是孩子的學習計劃促進表,借此來真正幫孩子安排明確學習目標,給予及時反饋和適度的難度調整。
2、關于提問、傾聽。
面對小孩子的各種各樣提問,你的回答經常是怎樣一個場景,對孩子的提問應答你常常處在哪一個層次(想過就好,后面的文章,我們慢慢聊)?
對于孩子的提問,你是否想過,用提問來替代應答,來幫助孩子獲得發散性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孩子的思維層次?
對于孩子提問的回應,你是否愿意先提升自己,創造出一套自己的回應話術(發散性提問,顛覆性提問,類比性提問)?
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究竟是失去了還是贏得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很多時候,孩子終其一生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在等待孩子的一句感恩。)?
對于孩子的表達回應,你更多是單向的聽,還是會和孩子雙向互動?
每次孩子說完后,你是否會再重復表達一遍,再進行確認提問?
每次孩子說完后,你不是完全認可孩子的意見,但你會先努力的把你能夠認可的說出來,給孩子以足夠的尊重?
你期待孩子對你有更多的自我表露,你會不會先通過自我的表露來換得孩子的自我表露,來尊敬孩子的被信賴和尊重感?
你是經常讓孩子來給你上課,這可是你跟孩子進行大劑量提問訓練的好機會!
3、關于能力、心態。
我們天天說能力,那能力這個概念究竟怎么解釋?
我們所慣常熟知的記憶力,究竟和我們的創造力、應試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怎樣的關系?記憶力向這三種能力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又有哪些作為空間?
你沒有借助一些神奇APP,來更好的訓練我們的記憶力,來還孩子一起玩?
對待孩子的考試和學習,你是怎樣的一種看法(孩子的考試究竟是學習的開始還是結束,這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一些問題)?
壞習慣不可能去掉,只能替代。
我們不要奢求同時養成多少好習慣,要慢慢底一個一個來,寧慢勿濫。
市面上多如牛毛的21天習慣養成,真能做到嗎?說說你的切實體會,反思緣由在哪里?一種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既有日復一日的專注力,也需要我們有月復一月的堅毅力的,更需要我們年復一年形成習慣和熱愛。這個做到難嗎?
對待孩子不愿意做、不能做的一件事情,你有什么辦法讓孩子來調整心態,不妨來個“難事約定”!
以上算是我這次學習的第一階段收獲,拜拆書幫所賜,有反思,有觀點,有情感,有例子,更有我們馬上就能拿來用的方法,還有一些獨家的小工具可能會讓你愛不釋手。礙于篇幅和個人目前學習的程度,這些還都是點到為止。更深度的學習,期待你和我們全國100位首批學習的小伙伴一起來陪孩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