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如此普遍,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

安全只可能存在真相里面,你在真相之外是不可能感到安全的。你的本來真相才是你的唯一保障。——《奇跡課程》

近段時間,多起性侵兒童的案件被接二連三的曝光,引起了很多家長的憂慮和關切。據“女童保護”項目統計,在2016年公開報道的433起性侵兒童案件中,家庭成員作案的占10%。而這些數字,由于性犯罪的隱蔽性,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我跟隨學習的心理治療導師王敬偉老師也說過,在他20多年的心理治療工作中,由于性侵(包括只是撫摸)而造成心理創傷的案例非常普遍。特別是國內農村地區,人們對性侵的意識十分薄弱,覺得只是和孩子玩玩而已,沒什么,他們長大了就不記得了。

但如果孩子被性侵害以后沒有正常的情緒出口,就很有可能會形成心理創傷。受害人成年后在親密關系中會或多或少出現障礙。沒有那么幸運能得到心理治療的人,也許一輩子都活在陰影里。


猥褻或性侵兒童是怎么發生的?一般,猥褻或性侵兒童的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未成年人大多數是因為青春期對性認識朦朧,他們或是從電視電影,或是看到過父母的一些親密行為,從而對性產生好奇而模仿。成年人可能是因為對性有壓抑,或者也經歷過同樣的性侵傷害,使得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些人之所以對兒童下手是因為兒童容易被控制,對于他們來說比較安全。而對于兒童來講,天生是需要親密接觸的行為,在撫觸中得到愛的溫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也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途徑。

哪一類兒童容易被猥褻或性侵?通常,嬰幼兒階段缺乏撫觸、擁抱、關注等親密行為的人群,他們對愛十分渴望。當有人表示關注、親密接觸時,這類兒童會有被關愛的感覺。而猥褻或性侵的人又會以威逼利誘的手段來維持這種關系。

所有的猥褻或性侵都會成為創傷么?答案是未必。當經歷了某些事件后有情緒,只要這個情緒有表達的出口,事情就會過去,并不會造成很大創傷。

但是往往,當兒童經歷被猥褻或性侵后,通常被威脅不要告訴父母或重要撫養人。或者他們想要表達時,遭到嫌棄、鄙視甚至打罵。

有些家長表現冷漠,覺得沒什么,人家只是玩玩而已,故意淡化。有些家長怕丟人,不敢聲張,讓孩子算了,不要再提。這樣,孩子表達的出口就被封閉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童年遭受性侵的孩子對這件經歷并沒有什么評判,但到了青春期,對性有了一定認識后,就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很骯臟、很羞恥,不敢告訴任何人。這樣,壓抑的情緒就會形成創傷。

王敬偉老師常說,壓抑下去的情緒不會不見的。它會以一種我們認不出的方式迂回地出現。可能是攻擊別人,影響外在人際關系;也可能是自我攻擊,在身體上出現某些癥狀。


說了這么多,家長最關心的是,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關于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招數,想必大家已經討論很多了。今天我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讓家長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在愛中成長,父母或者重要撫養人能給予撫觸、擁抱和關愛,讓孩子能擁有足夠的愛。

父母或重要撫養人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情緒出口,讓孩子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父母或重要撫養人不要給孩子輕易傳遞性是羞恥的信息。當孩子已經形成心理創傷,可以找專業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協助治療。

遭受性侵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對此評判帶來的羞恥感與罪惡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