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靈課》下午茶讀書會第十一集

今天的讀書會我們共同朗讀討論了第十四章《寶寶天生的道德感》。本章開始的部分大家很容易理解,關于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我們對待孩子真的不能像“訓練”小動物一樣,所以需要我們去學習。學習什么?學著觀察、感受和尊重。就拿畫畫來說,“他得要保持原來的樂趣,又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用別人了解的方式來表達”,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三個層級和階段的故事。首先,我們在帶孩子第一次接觸畫筆之時他們是不是隨意涂鴉,而我們又是否允許孩子畫出了方形的太陽和黑色的花草?那樣的日子持續了多久?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就意味著孩子對畫畫保有更多“原來的樂趣”。接著,他們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作品,詞匯的累積和表達的意愿讓每一個孩子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我們是否讓自己變得包容,接納了孩子用不太準確的感受表達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第三個階段,孩子總要接觸越來越多的人,越是年紀相仿的同伴越是能理解彼此畫作所表達的內容。那我們呢?怎樣讓孩子充分地發揮和自由地表達?除了自己明白以外,別人是否也能理解?除了耐心等待,我們還能做些什么?需要你的孩子給你,他自己的答案。

關于“尿床”,如果養育者多些理解和寬容,那這一次“試探”養育者(主要是母親)是否“一如既讓地愛我”的機會便不會輕易錯過。關于攻擊性,讓孩子們體驗到、感受到,并不受壓抑地適度表達有助于道德感的建立,這也就是超我在逐步形成的過程。

道德感并不是簡單的一句“你要聽話,不能這樣做”逐漸形成的,語言的作用也只有在有了感受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起到你希望得到的效果。規則如何才能發揮作用,愛與自由之間要如何平衡與協調,更多討論期待你來參加本周六的正華心理沙龍。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