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假期,讀書時光,《大師養成記》課題逐漸在腦海中成型,內心禁不住的歡愉。
“三人行必有我師”,解讀完三種人,認知又有提升。再說學習的三種途徑,我歸結為向書學,向人學,向事學。
韋編三絕是向書本學,書本是人類知識智慧高度凝結的載體,《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依靠一本家傳《辟邪劍法》獨步天下,雖然結局走火入魔,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辟邪劍法》真的是一門高絕武功。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貴人相助,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第一,紅塵滾滾,人海茫茫,高人貴人在哪里?第二,縱使有那絕世高人在,你是否有機緣得遇?第三、縱使有機緣得遇高人,他又可否出手替你打通任督二脈輸入百年功力?終極問題是,縱使高人肯出手替你打通任督二脈輸入百年功力,結果是什么?結果可能是你七竅流血,經脈寸斷而死。為什么?因為你沒有那福報和慧根來消受。
再說金庸先生小說《俠客行》,懵懂少年石破天,也是憑借一部刻于石崖之上的《俠客行》悟出其中玄機練就絕世武功。他不識字,但中國古代文字就是象形與會意而成,他從文字的形制中領會其中奧妙,難道不是一種另類解讀?
沒有高人,也絕不要期待高人,任何一本先賢書籍,都是祖宗文明智慧的載體,拿起它,閱讀它,研磨它,例會字里行間甚至是文字背后的奧妙,絕世武功就在那里。
說完書本,再說向人學。學什么?孔子說的好,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而改之,就這么簡單。看人看優點,看事看缺陷,發現每一個人性之美,發現身邊人身上的閃光之處,學來便是。最怕的是有眼無珠,身邊有高人貴人卻不識得。慶幸的是,我身邊就不斷遇到高人貴人,有引領我進入專業學術研究的山東大學教授張曉峰,有扶助我走上黨校國學講壇的朋友,有耄耋之年依舊讀書做我榜樣楷模的老父親,也有時時在我身邊批評鞭策指引的牛君沒忘。我將他們歸結為《我的年度影響人物》,其實就是現實版本的解讀“三人行必有我師”。
或許他們不曾讀過《論語》,但絲毫不影響從他們身上汲取最寶貴的批評,建議和意見,汲取他們身上的美德,時時像刀斧一樣劈削我的陋習與惰性,予以扶正,助我成長。
向事學。子曰:溫故而知新。每個人都有成長歷史,那些過往的日子是就此消弭,還是成為記憶,是從此拋在九霄云外,還是讓我們在靜夜沉思?回憶我們的回憶,思想我們的思想,把主觀經驗主義放置在客觀現實中審視,把形而下的行為模式放置在形而上的理論體系中驗證,讓行為與思想對撞,讓歷史與現代對話,讓少年跌跌撞撞的每一道傷疤成為成長的勛章,讓疼痛書寫的歷史成為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讓吃一塹之后真能長一智,而不是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那樣,我們才無愧于個人歷史,無愧于那些活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