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找抽的旋舞

原創 李大叔 清江風情 7月17日

每天早晨和傍晚,在恩施城區的小廣場上,全民健身活動最集中地體現在廣場舞大媽的身影中,打羽毛球的、跳繩的、踢毽子的、打太極的……自得其樂。

嬉戲的兒童穿梭其間,少年腳踏滑輪風馳電掣,可得要當心廣場上打陀螺的長鞭誤傷人啊!

同住一個小區的兒時同學寶丫頭,他所住的樓棟面對著土橋廣場,每次見面就訴苦,最煩廣場上打陀螺的聲響,“啪啪啪……”抽打聲和中空陀螺嗚咽的蜂鳴聲,經久不息,聲聲嘈雜,常常影響到居民休息睡眠。

我有時散步到土橋廣場,心動,看的眼饞手癢,上去抽上幾鞭,感覺并非輕松。現在玩的陀螺不能與兒時的陀螺相提并論。且不說體積增大,重量也不等。

廣場上最輕的陀螺也有兩公斤,一般都在五公斤左右,最重的還有十五公斤的。陀螺樣式繁多,有木制的、銅削的、鑄鐵的,尤其是各式的陀螺底部都鑲上了活動滾珠,減少了摩擦,加大了旋轉力。三四個人揮舞著兩米多長的鞭子,圍著個大陀螺,抽上去感到鞭鞭有力,旋轉如飛。

打陀螺如今已成為市民青睞的一種健身方式,每日揮鞭一小時,據說不僅能治頸椎病和腰椎病,還能減肥,不少年輕人也逐漸加入其中。當然,打陀螺健身的時間,還是不要影響到居民正常的睡眠休息,以不擾民為宜。

陀螺是漢族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制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制。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制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抽劈。現代已有各樣的材質與形狀出現。

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遠并無詳細記錄可供查考,至于陀螺這個名詞,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現。每個地方對陀螺的稱呼因方言的原因,而各不相同,在武陵山區一帶,方言叫法是:嘚螺。

那年八月份,我們幾個同學三十年聚會后,幾個有閑或順路的同學相約到坪壩營避暑。將行李放到樹屋賓館后,尋找到原林場邊的餐館,吃了頓原汁原味的土家特色晚餐。

天色已晚,混在休閑的人群中隨意散步。在篝火小廣場上,眼尖的“綠蚊子”同學突然兩眼鏡片放光,瞧見一對當地的母女。那小女孩三四歲的樣子,頭扎兩條沖天羊角辮,手里拿的正是“嘚螺”。

一番甜言蜜語的忽悠下,“綠蚊子”同學得意洋洋騙得“嘚螺”在手。熟練地用鞭繩纏繞,用力抽繩,摔鞭拋出,“嘚螺”便落在地面直立旋轉起來。抖擻精神,用鞭子順勢抽打,“啪啪啪……”

正玩得不亦樂乎時,一只纖纖玉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從一側奪過“綠蚊子”同學飛揚的繩鞭。正是親愛的張書記出手了!興致勃勃,姿態優雅,一頓操作猛如虎,可惜一眼就看得出技術一般。

一幫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圍著一個小小的“嘚螺”,引得路過游人不禁駐足旁觀,以為稀奇。

一旁另一位禍水級美女谷同學眼熱不已,趁張書記稍歇,抓過繩鞭也來過一把癮。別看已經是當外婆的人了,谷美女任然風采依舊,不失當年體育健將本色。

在不斷的央求下,同學盧總總算獲得同情,結果編繩,艱難地躬下腰來,挺著稍顯發福的身板,盡情玩耍,得心應手。

急壞了一旁的“濤哥”同學,雖是一幅彌勒佛的模樣,卻沒能搶得先機,只得不停地妄加評論,指手畫腳。

愛熱鬧的“情總”同學,抓耳撓腮,圍著“嘚螺”場邊繞圈,無從下手,如狗子過不得河般。

年近半百,風采不復當年的“馬牛娃兒”班長,樂呵呵地一會兒舉起手機拍幾張,一會兒又埋頭猛發微信,忙得不亦樂乎。

在我的鏡頭下,留下一張張一群老小孩煥發童真的笑顏,彌足珍貴。

陀螺的種類很多,玩法也有不同,跑、跳、撞、疊,隨心所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更多的創意玩法,看你的!

60后的我們,都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玩的陀螺,那小小的陀螺在那個玩具稀缺的年代,帶給了我們無數的歡樂。現在市場上有了造型各異,材料各異的小陀螺,但是好像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感覺了。

我們那時候做的陀螺都是木頭的,而且是自己用斧頭、鐮刀或菜刀,一刀一刀地削出來的。

首先,選材質地要好,質密結實不容易損壞,而且好制作。我們那時候很重要的一項家務活兒就是鋸柴、劈柴,找一根結實的雜木柴棒,然后在柴棒頂端利用圓形直徑,找出圓心。視柴棒粗細,在適當距離開始削。制作的時候,一定要留夠長的握柄,避免割到手。削的時候要旋轉柴棒,以便掌握陀螺的重心,避免做出一顆偏心的陀螺。削制時要注意到陀螺的形狀,就像子彈頭一樣。

接著就是整修陀螺,當陀螺基本形狀完成后,即可修正頂端。陀螺頂端可以削成微突裝,然后將削制完成的陀螺鋸下來。鋸下來的陀螺可在磨刀石上作最后的打磨,如果削制過程中,重心稍偏,也可以補救。

這里面的技術活兒是必須削得對稱,要不然中心偏離轉得不順。其次,就是將圖釘、鋼釘或者鐵釘釘入陀螺的尖底部,這樣才旋轉得快而且磨損小。釘的時候用力適當,而且不能偏,否則就會把木頭弄裂了。

我們男孩子的手中一般都會有好幾個陀螺,大的小的,制作工藝水平也是千奇百怪。其實玩陀螺除了陀螺好之外,還得有好用的繩鞭,否則事倍功半。

而打陀螺的繩鞭則要結實,且不會滑動。那時的繩鞭大多用粗布條做的,綁在手柄上,打起陀螺也不太響。手握的柄部大多是指粗的竹竿。奢侈點的繩鞭則是用燈芯線或細麻繩做的。

為了好看也有精心裝飾打扮的,從滿街的標語撕下一塊紅紙,放在水中寖泡出紅汁,涂在陀螺上,再找點石灰畫上條紋,或找些其他色料,涂得色彩斑斕,轉起來五顏六色的。有的時候將顏色間隔開涂抹,隨著陀螺的旋轉速度不同,其顏色也是大不一樣的。

木制的陀螺形狀像彈頭,用繩子從尖腳繞向上部,再以尖腳向地拋下,快速抽拉繩子,陀螺就會直立旋轉。當然,轉著轉著就要停下來的,要用鞭子不斷地去抽打,那東西就會越轉越快,越轉越歡。

那時候的上學路上,容美鎮青石板的街道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孩子們抽陀螺的身影,在陀螺的頸部纏上幾圈,然后靠到地面,鞭子一揚,陀螺就聽話似的轉了起來,接著“啪啪啪……”地抽,只要不倒在路邊“死”掉,甭管它,你就一鞭一鞭的跟著,往學校的方向攆。

有的同學兩手一搓,往空中一拋,落到地面上的時候,趕緊抽一鞭子,很快就平穩了。有的同學干脆丟在地上,找準部位一抽,它就乖乖的爬起來直轉。

課間休息時,教室的周圍,學習的操場上,常常是笑聲一片。放學回家的路上,大家一起追著打,在容美鎮小巷街道上,汽車很少,安全得很。玩陀螺的基本功是鞭子的使用,繩鞭抽打有力,技巧就是要加給旋轉的力矩,樂趣就在陀螺繼續轉動不倒,旋舞妖嬈。

如今我們都早已步入中年,還在忙忙碌碌,為生計奔波。有時想想,我們正是像陀螺一樣,一天到晚轉個不停,只是沒有一個叫累的,這大概因了童年的快樂,生活才一直快樂著。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輪到我們做了別人的父母了,平時工作忙,壓力也大,對于童年的記憶已經模糊了,現在坐在電腦前,翻開童年的記憶時,在腦海里不斷閃過的畫面,零零碎碎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