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就是方法的方法,一般方法,很牛吧!
——能工巧匠——
其實,遠古一直到古代,并沒有什么方法論,做事情,就是按部就班著做,也挺好的,那時候,人們最開心的就是打打獵、種種地、吃飯飯、睡覺覺。沒事照照鏡子,發明點月光寶盒什么的,很是自在。
上面就是魯班同學造的鳥,有模有樣,還會飛呢。
做小事情的能力,往往來自于技術,久而久之,就造就了技術的進步。
——權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物產豐富了,出現了一種東西——權力。
權力是個好東西,可以搞點大事情,搞大事情的話,不光要有勞力,還要有好想法和好的組織。
好想法,難;把一幫烏合之眾組織起來,也不容易。
世上,需要能人。
因此,誰有更好的系統思維,更能應天地萬物之變,然后口口相授、傳播指令和技能,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譬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最大限度的應用了山水形勢,又通過最少的人類活動,達到了防洪、灌溉的目的。
雖說都江堰工程巧奪天宮,但是終歸來說,涉及的工程嘛,比起天宮這些現代復雜工程,還是相對簡單的。戰神中又俠不是說工程好做,而是說結構上相較,還算簡單。
怎么評價定性成了簡單呢?戰神中又俠想,都江堰的修筑,其實想必是李冰父子帶著一些老百姓做的,想那些吃瓜群眾,原來可能也不懂水利是怎么回事,事事都要李冰太守一層一層教下去,掌握核心技術的人,不多。
你看,原來的工程,有一個明白人,帶著一大幫平常人,也就是沒有經過培訓的人員,就能干出一個宇宙無敵大工程來。像像長城、金字塔等等,大多是極少數能人,帶著大量非專業的吃瓜群眾做出來的。
由一個人能掌握核心能力和系統思考,其他人圍繞這些執行起來,這種模式,還不太需要套路。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很久很久。
直到出現了一個東西,改變了……
——科學——
那就是科學。
科學,就是分科而學。
一開始人可以什么都懂,但是如果什么都懂,往往不會很深入。分科后,你就可以在一個方面不斷深入下去,這一塊,你就成了老大。
老大太多了,雖然可以做到很精致,但是就造成,大家不容易一起共事了。到底誰是老大,誰也說不清,尤其是:誰管分活呢!
分活這個事情,不是誰說了算就行的。這就需要分活的方法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人們解決復雜的問題時候,就要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把小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進而再解決大問題。
嗯,這就是霍爾老爺子解決的問題。
霍爾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主要是針對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開發過程展開的。首先,一個產品有全壽命周期,不同周期階段中,肯定有不同的問題,那就先把這個系統按照全壽命周期劃分問題,這就是時間維。一個產品,論證時就有論證的問題,設計的時候就有設計的問題,每個階段的問題都有自己的特點,那就讓不同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解決吧。這就是把復雜問題初步劃分了。
在每一個時間階段的問題解決上,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也可以把這個問題劃分開,這就是邏輯維。比如,你總是要先看看到底是什么問題吧,這是一個問題,需要總體負責人員解決;現在這個問題別人是怎么解決的,這就需要檢索和分析人員解決,等等。總之,邏輯維又縱向把問題砍了一刀,更專業了。
那么在時間維、邏輯維劃分之后,是不是就完成劃分了呢?還沒有,不是說,我們問題的出現是科學造成的嗎,最后,還要落實到科學上,你解決一個問題,到底需要哪方面的專門人才呢?那個科學門類的人適合解決以及能夠解決呢,就又劃分了一次,形成了知識維。其實同一個問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解決起來,還是不一樣的。就像二胎吧,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同樣看二胎,看法有時就會大相徑庭。
通過霍爾三維結構,就把一個問題,通過橫向、豎向、縱向切三遍的方式,劃分為了諸多小問題,由大化小的問題解決。
好牛啊,霍爾!戰神中又俠膜拜中……
霍爾三維結構,噢,也可以叫Hall方法論吧,解決了大量的問題,殺遍西方所有發達國家,一路高歌向前,直到到了東方神秘的國度——中國,這是后話。
有了科學,雖然科學是個好東西,但是科學也不是萬能的,于是就有了專門的人來“反科學”,就出現了新的方法論。
——反科學——
科學雖好,但是科學對世界的解釋,其實是唯一的。
無論你有多牛,也不敢說別人造不出另外一套理論,同樣可以解釋現在的這個世界。
于是,有人專門針對科學的弱點,造出另外一套方法論——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講究多樣性,不認為真相的解釋只有一個,這就讓人便于容納不同的觀點,從多方面理解同一個問題,其實這和現實狀況往往是一致的,兩個人爭吵時,你看到過一個人說服另外一個了嗎?通常是,沒有。后現代主義恰恰能夠讓人兼容這些矛盾的觀點,從新的角度解決問題。
這樣,后現代主義方法論,在解決價值觀差異較大的人構成的利益群體問題時候,往往具有獨到的優勢。
后現代主義解決問題時,基本上可以按照PANDA模式,這個東西不懂也罷,戰神中又俠直接可以說,就是跟一般問題解決邏輯步驟差不多,只是在中間收集、整理人員信息時,采用后現代主義的思想來看待問題,最終兼容矛盾、解決問題。
——人本——
上面說到霍爾方法論到中國的問題,現在接上。
原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發展剛剛起步,外國的很多東西都直接引進來,什么先進技術啊、工廠設備啊、管理思想啊、月光寶盒啊,能拿的都拿過來,能用的都用上,霍爾三維結構確實挺好用的,國人也很受用,不過,
我們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講求人本精神,東方人又獨具東方人的特點,哪能跟他們那些不講感情、不懂集體、不聽領導話的人相比。
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論——WSR方法論。
WSR,很高大上吧,其實,它是pin~~yin~~~,hiahia。W——物理,S——事理,R——人理。就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論。
哇,居然有由拼音縮寫的方法論啦,一股自豪之情從戰神中又俠的腹部,不,是心底,油然而生。
提出這種方法論的人叫顧~~基~~發~~
這個人,就是顧基發。
他首先發現了這個現象,西方好好的理論,為什么到了東方行不通了呢,就發現,人們做事的時候,少考慮了東方人的特色。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要“懂物理、通事理、明人理”。
物理,就是物的道理,對應著物理學、技術科學等;
事理,就是事的道理,對應著運籌學、管理學等;
人理,就是人的道理,對應著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
進而,做事情的理解意圖、形成目標、調查分析、構造策略、選擇方案、實現構想等六個主要步驟中,都要把人理考慮進來,就能把事情做好了。
聰明的你想一想,為什么戰神中又俠沒有說是七個步驟,而說的是六個步驟呢?
總之,這是中國人自己做的方法論,大寫的牛!
——計算機——
雖然考慮了人文因素,其實在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具體問題時,霍爾三維結構和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論一樣,好像都然并卵的感覺。
為什么呢?
復雜問題,為什么說是復雜,其實是聯系復雜!好比說,你和女朋友的關系,如果模式化,就簡單了,但是關系還沒有處好,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那關系,復雜得不得了,考慮了這個,又忽視了那個,這就是套路老王,和愣頭青的區別啊。
回到復雜問題,復雜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考慮聯系來解決。
劃分的再細,那也是問題啊,細節上怎么做才能真正解決整體問題呢?
什么叫整體問題,其實整體最關鍵的,是聯系,是內部各個因素的關聯,通過劃分,并不能解決!
復雜問題,往往依靠專家來解決,專家雖然很厲害,但是專家首先是專。另外,專家也不能確信擁有準確的經驗,經驗往往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來獲得,總之,太難了。
快點,痛點來了,需要方法論來解決了,誰能做這個大俠呢?
這時候,兩個事情,帶來了轉機。
一是計算機。計算機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通過程序可以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望幫助專家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
二呢,就是中國頂級的、宇宙最強、一個人頂九個師的
說到這兒,不說你也知道了。
那就是
錢
學
森。
錢學森到底有多牛,不是戰神中又俠所能評論的。對中國的貢獻不說,單單說在系統科學領域,是開創性的、發展性的、超時代的。僅僅是個人的感覺,嗯嗯,不能隨便說,很多他的粉絲會打爆我的頭的。
錢學森提出了一個“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綜合集成技術,錢老又給它取名叫“大成技術”。
這個就是,總之就是把人、計算機、數據、專家經驗,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發揮整體作用,解決復雜問題。
由于太過高能,還是大量計算機編程來支撐,戰神中又俠提示,往往運用于過于專業的領域,我等普通小老百姓解決問題,還是不大需要的。
至此,難的、大的、復雜的問題,都有復雜的方法論解決了。
——賽先生、德先生——
其實,上面的方法,歸根結底,都是講“賽先生”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把問題考慮的更加科學、有效。
其實,還有一個大概念就是“德先生”,就是上述問題,并沒有考慮多主體、利益沖突、思想沖突、問題沖突等等的問題。
這些方法論,戰神中又俠隨后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