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哈維.艾克
第二部分
- 我的金錢藍圖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 你設計的金錢藍圖是什么樣子?
印象最深的部分:
- 程序--> 思想--->感覺---> 行為 = 結果
- 你的潛意識支配了你的思想,你的思想確定了你的感覺,你的感覺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最終確定了你的結果。
- 你對掙錢或創造成功的原因或動機是關鍵。如果對于金錢或成功的動機來自負面的根基,比如恐懼、憤怒或者”證明自己“,那么你的錢永遠都無法讓你快樂。
- 解除了金錢動機與憤怒、恐懼和證明自己的之間的聯系,你就可以通過目標、貢獻、歡樂來為掙錢重設聯系。這樣你就不會為了快樂而花掉你的錢了。
- 有些人窩著自己的錢,“為貧困時期而積蓄”。為貧困時期儲蓄,聽上去是個好主意,但也會產生大問題。如果你想為貧困時期省錢,那你現在想得到什么?貧困時期。停止這種做法。別在為貧困時期省錢,集中精力為“財務自由”的那一天省錢。依靠意愿法則,你將會擁有他。
與現實的聯系:
- 媽媽的口頭禪“干嘛花錢,現在的不是可以將就用嗎?”又或者“你用不到,買了干嘛”。但是她口中的“用不到的不必要的”花費是犧牲了生活品質,省下的錢,是不開心的,有委屈的。
反思自己,潛意識是不是也有受到媽媽金錢觀的”口頭支配“的影響,是不是為了省而省? - 是不是也有“為貧困時期積蓄”的想法,省錢的目的是什么?養老、還是為貧困時期準備?這種有惶恐的情緒在,或者不安全感的,錢給我帶來的不是快樂的感覺。
行動與改變:
- 宣言:手放在胸口“你的外在世界是你的內在想象”,手放在頭上“這是有錢人的腦袋”,用有錢人的思維,面對波折,可以有情緒,但是能快速把注意力從情緒轉移到解決問題上。
- 嘗試冥想,提升覺察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幾次之后,就不知不覺走神了,然后再把注意力拉回來,再繼續。
- 反思自己的金錢動機以及這樣的動機帶來的情緒,覺知 --> 理解 --> 分離。
儲蓄的目的 不單單是養老、或者“為貧困時期”準備。更應該是為實現財務自由,是為快樂的那一天。意識到這一點,錢帶來的感覺不在惶恐,不安全的,有委屈的,而是快樂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