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的網(wǎng)紅之路

標題:大詩人李白的網(wǎng)紅之路

?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摘句

流量為王的時代,粉絲經(jīng)濟成為企業(yè)競相考慮的模式,媒體公司如何打造IP成為每天必研究的課題。

如今的時代,網(wǎng)紅IP大行其道,但凡有點才藝的,都想在這上面分得一杯羹。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要想在成千上萬的個體中脫穎而出,光靠才藝不行,你還要精通自媒體時代如何憑借自身實力,利用有效資源精準定位通過媒體傳播放大自身優(yōu)勢打造品牌口碑,然后抓住機會一炮而紅......

我認為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走紅經(jīng)歷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李白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一如說起流行音樂就想到邁克爾杰克遜一樣,一說起詩歌,就會想到李白。他的詩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他的七絕更是被稱為達到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也不得不說李白誕生的背景,詩歌自先秦時期經(jīng)歷了極其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到唐朝時才大放異彩,唐玄宗鼓勵文藝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大量的文化名人,詩歌也隨著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因此奠定了唐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標志。

一個搞創(chuàng)作的人,遇到了一個全民創(chuàng)作的時代,這就是李白創(chuàng)作的背景,這樣的背景推動下,使他成為詩歌史上的吃蟹人。

下面說說在沒有團隊公關(guān),全憑自己單槍匹馬勇闖文藝圈的李白是如何成功上位的。

自我包裝

李白出世,稱自己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就是李唐皇室血脈,李白前半生都在為仕途奔波。

但是這一點史書卻無從考究,這個和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后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頂著李唐皇孫的光環(huán)這也為他之后的成名打下了基礎。

精準定位

剛才講到了唐朝是一個全民創(chuàng)作的時代,才學之士皆行隱士之風,潛心飽學只待一朝成名。也就是說詩歌市場已是一片紅海,人人都想憑詩文歌賦走上仕途。

李白5歲發(fā)蒙讀書,9歲作《古風》“龍虎啖相食,兵戈逮狂秦”,那時尚未定位,風格還稍顯清新情感表達內(nèi)斂但已有不羈之象,15歲時“觀奇書,好劍術(shù),好神仙”,那時年少作《明堂賦》已有恢弘壯麗之風,李白從小受父親教誨,非常熱愛祖國壯麗河山,常常覺得一腔熱血無處抒發(fā),他覺得是時候給自己定一個風格了,定個什么風格好呢?他對唐朝歷來的同行作了一番分析。

初唐大杰駱賓王的詩多寫風、月、雨、露,之后作的邊塞詩“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倒是有見聞聞切之感,但始終覺得少了那么點悲憫豪情;

前輩賀知章,詩以“清談”為主,略顯小家子氣;

然后他又分析了孟浩然,王昌齡,王維,他發(fā)現(xiàn)他們的詩雖也有豪邁不羈,偶見清麗悠然但時值盛唐,還沒有一個人能夠?qū)懗稣嬲龑儆诖筇频墓妍愋燮嬷鳌?/p>

李白仰天長嘯,屬于我的時代來了。于是放飛自我輝筆寫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首詩在今天被提及的頻率仍然很高,今天的人們對這首詩的理解也作了及其簡要的概括:我要上天!

之后李白的詩大多行雄奇飄逸之風,善用夸張比喻、想象等手法使詩句盡顯豪邁奔放,賦予瑰麗絢爛之色彩,意境之奇妙無人能及。

廣結(jié)名流

立下志向之后的李白,并沒有停留在在家寫寫詩的狀態(tài),而是四處游歷,廣結(jié)名流。

因為他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是無法將傳播效果最大化的,并且被名流認可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作品,于是他一邊旅游一邊作詩。

由于早年習劍術(shù)的經(jīng)歷,他游走四方必配一腰劍,看起來更有仙風道骨之氣,為了讓自己更加特色鮮明,令人過目不忘,他作詩必配酒,詩作罷,逢人便問,我有故事也有酒,你來嗎?

李白醉酒

18歲到28歲。10年間,他從四川江油到重慶,再到浙江,江蘇,湖北,河南等地,期間分別結(jié)識了王昌齡,孟浩然,崔宗之等當時小有名氣的詩人,與李白交流切磋之后皆對李白青睞有加,于是口口相傳,李白的才華和酒漸漸在上流人士中傳延開來。

李白仗劍

名人互推

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已過不惑之年,被唐玄宗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遣出長安,他沿黃河東下,來到洛陽。而杜甫他自二十歲便“辭親遠游”,此時正漫游到洛陽,于是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大詩人在此相遇。杜甫對李白崇拜已久,而李白也對杜甫一見如故,相逢恨晚,一陣電光火石下差一點就要結(jié)拜...

李杜

于是二人對賦詩文,暢談古今,共抒抱負...又更覺志趣相投,對當下時代的不滿,懷才不遇的悲憤...

酒過三巡之后,李白說:賢弟,仕途官路實在難走,要想我們的詩千古流傳,最好的方法就是互推!杜甫點頭稱道,兩人一拍即合。

互推,即是二人各自擁有自己的知名度,彼此通過寫詩的方式把對方介紹到自己的圈子,雙方受益。

于是李白接連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甫》,《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詩記錄與杜甫的相遇離別,以及“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等思念之句。

而杜甫絲毫不掩飾與李白的知遇之情,寫下幾十首關(guān)于李白的詩,首首情真意切。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表達對李贊譽的千古名句,也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感慨其懷才不遇,更有直抒胸意表達感情的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如此一來,二人經(jīng)世之才,手足情深的佳話迅速在全國流傳開來,一時之間紅遍全國,世人合稱二人為 “李杜”。

主動出擊

李白后半生由于時局動蕩雖一直顛沛流離,但是早年間,他也和當時的年輕人一樣,滿腹家國情懷,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于是他無數(shù)次主動出擊,毛遂自薦。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在《大獵賦》中刻意表達本朝遠勝漢朝的觀點,又在結(jié)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但是這一次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召見。

第二年,李白又進長安結(jié)識了韋蔚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詩。

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wèi)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

彼時李白還特地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賀知章,他便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瀟灑出塵的風采瞬間令賀知章驚異萬分,并盛贊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唐玄宗終于看到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賀知章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diào)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成功開啟仕途生涯。

正如前文所說,李白的后半生可謂顛沛流離,在宮里不久,李白盛寵引妒,遭到奸人挑撥,后來唐玄宗漸漸疏之。

但是李白的詩歌卻流傳千古,他為中國詩歌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無疑他是成功的,對于今天想要成功卻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年輕人,不妨可以從李白不斷攀爬的人生軌跡中借鑒一二。

最后借用杜甫曾經(jīng)規(guī)勸李白時所作詩文,送給你: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