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電事件曝光后,我一直在關(guān)注,相關(guān)當事人的微博反反復(fù)復(fù)在看,網(wǎng)友們的評論陸陸續(xù)續(xù)在翻,卻始終沒有和身邊任何一個人聊起過。
因為,我對這件事持有無可救藥的悲觀:
1.阿廖沙事件的本身就是一件悲劇。真相之塔年久失修,恐怕永遠給不了她一個正義的審判。
2.房思琪所經(jīng)歷的社會性強暴普遍存在。這件事里,最可怕的不是失身,而是失聲。
3.即便此刻輿論洶涌,一切很快會歸于平靜,新聞變舊聞。人們最擅長的就是放棄和遺忘。
我怕說了一個開頭,結(jié)尾卻只有很多個的嘆息。
在這個事件里,我佩服那些自愿甚至自掏腰包去奔走相告的人,我羨慕那些正在嘶吼與憤怒的人,甚至羨慕那些大聲宣布自己絕望的人。他們大多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想要點起一把火,去洞穿以往不曾觸及的黑色地帶,這很好,很勇敢,很理想主義。
在這個事件里,我不喜歡那些冷靜、客觀、中立、批判“媒體審判”、宣揚著“交給法律處置”的人。他們當然沒錯,或者說是過于正確了。理性和冷靜是個好東西,但很可惜,在這個事件里,理性和冷靜是缺乏力量的、是懦弱的。有些該用火解決的問題,是無法靠水實現(xiàn)的。
在這個事件里,還有沉默的大多數(shù)和沉默的大V。有的是出于悲觀,認為自己無可作為亦無法扭轉(zhuǎn)事實。有的是出于恐懼,畢竟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鑒。只是有時候,我們甚至分不清,到底是敵人可怕,還是恐懼更可怕。大多數(shù)人遠在迎戰(zhàn)敵人之前,就已經(jīng)被恐懼提前撂倒。
有時候,我會覺得,是我們辜負了林奕含。
腦海里常想起書里伊紋對怡婷、也是對每一個“幸存者”說的話:
如果你永遠感到憤怒,那不是你不夠仁慈,不夠善良,不富同理心,什么人都有點理由,連奸污別人的人都有心理學(xué)、社會學(xué)上的理由,世界上只有被奸污是不需要理由的。你有選擇──像人們常常講的那些動詞──你可以放下,跨出去,走出來,但是你也可以牢牢記著,不是你不寬容,而是世界上沒有人應(yīng)該被這樣對待。……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氣才是美德……
或許應(yīng)該為不夠憤怒而向林奕含們、阿廖沙們說一聲抱歉。
最后再來說說那些制造憤怒的人。阿廖沙的原話是“一群縱容性侵強奸的渣子”,魏艾迪的原話是“衣冠禽獸”。
宋澤塵說,不要把集體反思變成集體狂歡。但這件事里,該反思的不是集體,而是那些暴行的實施者。沉默,才是這些暴行實施者的狂歡;憤怒、抗爭、討伐,才是集體的使命。
事態(tài)的發(fā)展最終會走向何處,我不知道。在報復(fù)降臨之前,那些惡人,祝他們有個惡夢。
————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問:憤怒、生氣之后又該如何呢?人們不都還是會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重復(fù)著過去的自己嗎?
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
答案是:我們總是在經(jīng)歷一些事情之后成長,有些是親歷,有些是耳聞。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會影響我們的思維、行為,給舊自我安上一個新開關(guān)。也許我們從此以后沒有機會碰到類似的事,但只要遇到,我們會打開開關(guān),回憶起曾經(jīng)的感受與感悟,并做出選擇。
林奕含改變了阿廖沙,阿廖沙改變了我們,我們會改變社會嗎?當這個“我們”逐漸擴大之后,我相信,多少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