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公交,兩個農村模樣的老太太在閑聊,是那種并不很熟的熟人,有一句沒有一句地說著家長里短。
其中一個老太太的身份是陪讀,陪孫子上初中。既然提到了孫子,很自然地就提到了媳婦。這個老太太輕描淡寫地說,“離婚了,走了。”
我正感嘆現在離婚之普遍,連一向感覺最傳統的農村老太太都這么淡定了。突然老太太又輕描淡寫地冒出一句話來,讓我心臟猛地一顫。
兩個人正談論孫子的懂事程度,這位老太太輕飄飄一句:“我孫子懂事哦,根本不認他媽。”
另一位連連點頭,“你家孫子懂事哦,你沒有白帶。”
這位更得意了,“那是,我告訴他,他媽媽看不起我們,不要他了,讓他好好讀書、爭口氣。”
另一位很是佩服:“你會帶孫子哦,孫子知道好歹。”
一番對話聽得我膽戰心驚。
剛畢業時,我就見過離婚的媽媽到學校看由爸爸撫養的女兒,女兒不理她,被人評價“這個女兒懂事,知道不讓爸爸傷心。”當時我在想,這個媽媽肯定傷心, 女兒是不是真的不傷心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一直沒有答案。三個月前,輔導的一個六年級女孩讓我明白了答案。
一歲多,女孩的媽媽就離開了她和父親,她由奶奶撫養長大。長到十三歲,幾乎沒有見過媽媽。
奶奶總是對她說,媽媽對不起爸爸,懷孕時就經常和別的男人打電話,爸爸受不了,才離婚的。
女孩說,她經常和爸爸說,媽媽對不起你,我不想見她。但私下里,她常常在上學、放學路上,看著別人的媽媽發呆。
說到媽媽,女孩既羨慕其他孩子有媽媽陪伴,又恨媽媽對不起爸爸;而自己是媽媽生的,覺得自己不應該恨媽媽。
這些矛盾的想法在女孩腦子里打成一團,讓她睡不好、吃不下,學習更是沒辦法專心。結果,奶奶說她,像媽媽一樣好吃懶做,不懂得體貼爸爸的辛苦,白養了她。女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
婚姻是成人的事,結束的成人間的社會契約,并沒有切斷親子血緣。子女對父母有天生的親近渴望,父母是子女的根。
撫養孩子的一方,如果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不好,就會讓孩子無法認同自己:因為孩子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貶低任何一方,都是在貶低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一半非常差勁。
如果鼓動孩子去恨另一方,更是愚蠢至極。
因為這樣做的一方,往往對對方還沒有釋懷,希望孩子不親近對方、只屬于自己 ,達到報復對方的目的。
有時候,還象這位老太太一樣,用激將法或者苦肉計,希望靠拉黑對方,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孰不知,孩子在父母雙方的仇恨中,不知所措,表面上會親近撫養自己的一方,其實內心已被撕裂。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婚姻的歸婚姻,親子的歸親子,把孩子當成報復的工具,這樣的撫養者并不比離開的一方更關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