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轉了一個知乎的帖子到朋友圈,標題和內容就不提了,然后佩佩轉到自己朋友圈,評論道:“我佩服這些人能把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用三五千字來試圖說明白……其實很無聊……”
我笑著去他底下留言:老板你還真閑啊!(每次想起佩佩,都忍不住播放文章前面的這歌,哎呀,真好聽)
回頭我在清洗煙機濾網時,琢磨了一下這個事。
知乎最早出現,走的路線就是專業問答的范,不管什么問題拋出去,竟然都有對應行業的人冒出來跟你扯扯犢子。關鍵是扯得還挺頭頭是道,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循循善誘,或用專業知識來全面碾壓吃瓜群眾。那時候是它逼格最高的階段。
至于后來出現的抖機靈和抖包袱,那只能說人民群眾還是有非常強烈的“庸俗”的權利啊,沒人愿意成天正兒八經端著。
再后來人聚集得多了,樹大了,鳥們就不可愛了。關鍵是如佩佩所言,簡單的問題,大家都要拿出來再討論一番,并且借機個人公關一把。
打個比方玩旅游攝影的,就求之不得有人問:如何拍一張不那么游客的旅行照?這樣就能一骨碌將自己的作品扔出去啊~ 我就干這樣的事。別說我現在還天天看有沒有能露出的機會!誰說得準哪天我的那條回答就爆表了對吧……然后我看到近日有一條問題是“有一個會拍照的男朋友是怎樣的體驗?”,里頭曬的回答有讓我想砸電腦的沖動。
也就是,知乎到最后也只是一個我們閑暇無聊去表演和看別人表演的所謂專業問答平臺。
而不用細想,你也該知道,這世間所有有人的地方,都長著同樣的面目。
為 ?什 ?么?
(我給你們兩個空白下拉屏幕的時間想答案……)
我來說說我洗油煙機時候的思考結果吧:
對于人而言,在溫飽之外,我們需要在自我意識里明確感受到“活著”,甚至是活得很好。為了實現這種“活著”或“活得很好”的感受,我們借助了各種外界的力量,物質的力量,精神的溝通和交流來確保這一切都在順暢運轉中。
就如同你不照鏡子,你就看不到自己的模樣一樣。我們需要通過表演和被圍觀來多少地感受到“活著”。
甚至你愛一個人,被一個人所愛,都是類似的道理。
那樣,才讓我們覺得,嗯,活著呢。
盡管你并沒有刻意想到“活著”這兩個字。甚至我們從不會如此刻意去生活。
不需要通過表演而感受“活著”的,那是自我意識的強者;而其他需要通過表演實現的,只是普通凡人。并不分高低。
這又讓我聯想到另外一個好玩的東西,量子坍塌。
量子,是一個波粒二象性的東西。就是它有波的特質,也有粒子的形態。當量子被觀察(探測)的時候,你只會看到一個粒子,往一個方向傳播,而一旦停止觀察/探測,它就會變成波,以幅散的形式傳播。在你觀察之前,粒子的過去對于你來說是不確定了,因為不知道它在哪,而你再次觀察的時候,你只會看到其中一個的過去,而其他的過去你看不到。所以,這叫坍塌。而我經常用來比喻我的寫作狀態,就是不能有人站在背后看我碼字,一看,就坍塌了,我那跟量子一般無限神奇的波狀可能性就消失了。
量子,不能被觀察。但多數人的人生,卻需要活在被觀察中,才不會坍塌。
所以作為活在地球的火星人,我向火星情報局的局長們提出的提案是:
地球人類的一生
就是一場反量子化的行為
怎么樣,你覺得梁叔的這個回答有趣不有趣?逗逼不逗逼?機靈不機靈?
你點贊,那證明你就看懂了知乎的模式了。看不懂的,你直接掃二維碼打賞好了。
拜拜,我出門健身去了。
對了,如果你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對你說:哇,外面打臺風啊,你出門別被吹跑了!
你該如何作答?
(我再給你們兩個空白下拉屏幕的時間想答案……)
我教你,你可以這么回答:
我心里放著對你的思念,沉甸甸的,吹不跑啊。
拿去,不謝。
今天裝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