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6 讀書會分享
關于安靜
上一篇寫到了“安靜”這個主題,大概每個人對于安靜這個詞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我的理解就是:安靜,即使是在一片嘈雜的環境里面,仍然可以淡定自若,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話。
不過這種安靜,的確很難做到,我亦如此。不過,我有自己的好辦法:我若想安靜,便帶上耳機聽喜歡的歌曲,有座位時就小憩,沒座位時就發呆。
不過不論怎樣安靜的方式,只要我們感受到了,就是最好的方式。
就像作者說的“人在安靜中,才能審視自己,與內心對話”
現在的生活過于浮躁和忙碌,我們每天都在說:“哎呀,我今天一天好忙好忙,可是忙了一天,卻又想不起自己究竟都忙了什么!”好好想一下,是不是這樣?
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有那么一天,我突然不想這樣了,于是我在不想寫東西的時候就聽音樂,不想聽音樂的時候就看感興趣的電影,不想看電影不想聽音樂不想寫東西,那么,我就干脆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想著想著就睡著了,睡著睡著就醒了,然后突然那么一瞬間,覺得自己該寫點什么,然后很順利的就完成了分享。
看,安靜,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可是。爸爸媽媽們肯定會不服氣“你又沒有孩子,你又不用做那么多家務,你肯定有大把時間想做什么做什么”
嗯嗯,這話說的也沒錯,可是,真的被孩子粘著的時候就不能“安靜”了么?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在陪著孩子畫畫的時候,我們在聽孩子講述在幼兒園的趣聞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的時候,所有的和孩子一起的瞬間都可以成為“安靜”的時刻,我們常說要多多的陪伴孩子,可是當我們以一顆“急躁”的心來陪著孩子時,孩子是感受不到陪伴的。而這種“急躁”的心也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和我們一樣,無法尋找自己內心真正寧靜的空間。
”父母在繁忙的生活中為孩子示范一種穩定安詳的生活態度是帶給孩子安靜的最好的辦法。”腳步放的稍稍慢一些,心情放的稍稍輕松一些,少些焦慮,便多些安定。而孩子,也會慢慢的學會怎樣在未來繁重的課業和工作中找到可以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
等待也是種必要的靜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大人愿意等待孩子講話,也是一種必要卻往往被忽略的靜”
我們總是在擔心孩子不夠敏捷,孩子如果小時候就表達能力強,反應快,會被很多大人們看成是某一種程度的聰明。但是,要知道“讓孩子把話說出來,比反應快更重要”。
要給孩子時間去把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而“等待”這兩個字就是我們所必須要去學習和感受的。比如我就是快四歲了才能比較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愿,這不也很快樂健康的長大了?
所以,對于孩子,請給予足夠的“安靜”和“等待”,說不定我們會在這份安靜和等待中察覺到不一樣的驚喜!
好啦,這篇說的多些,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