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羅斯頓兄弟在主街區開了一家專做男士服裝的裁縫店。每當負責銷售的弟弟西德幫一個新顧客在商店的鏡子前試衣服的時候,他都會告訴顧客自己的聽力有點問題。所以,當他與顧客交談時,他會不斷地要求顧客講話大聲一點。一旦顧客找到一套自己喜歡的衣服并詢問價格是多少時,西德就會走進后面的房間,把做主裁縫的哥哥叫出來說:“哈里,這套衣服賣多少錢?”
哈里便會放下手里的活,抬起頭,給出一個比真實價格高出很多的數:“是那套漂亮的全羊毛套裝嗎?420塊。”西德假裝沒有聽清,他會把手攏成環狀放在耳后,再問一次。而哈里會再次回答:“420塊。”此時,西德走到顧客身邊,對顧客說:“220塊。”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趕快把這套衣服買下來,在可憐的西德發現自己所犯“錯誤”之前,帶著他撿到的大便宜急忙離開。
【小編解讀】:小編也不記得曾經占過多少次這樣的“大便宜”,只記得占完便宜后的我, 在回家的路上還喋喋不休地和朋友一起嘲笑銷售人員的愚蠢。直到讀了《影響力》這本書,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假如有一女子走進一間時髦的女裝店,她想買一套西服和一件襯衣。如果你是營業員,你應該先帶她看哪種衣服,才能讓她花更多的錢呢?營業員得到的指示是:要先將售價高的衣服賣給她。而我們的常識可能恰恰相反,我們會認為如果一個人剛剛花了很多錢買一套衣服,那他可能不愿意再花太多的錢去買一件襯衣,但服裝零售商對此了得的最清楚。
先賣套裝,因為等到顧客挑襯衣的時候,即使再貴的襯衣與套裝價格一比,也就顯得沒那么貴了。人們可能不會去買一件500塊的襯衣,但如果她剛剛花了3000塊買了一套西服,那500塊的襯衣也就沒那么貴了。對那些想對自己新西裝購買配飾的人,營業員仍可以用同樣的辦法。
【小編解讀】:營業員明顯是采用了對比原理。先把較貴重的商品賣給顧客,再推薦便宜的。轎車銷售人員也深知這個道理:轎車的價格和顧客談好后,他會繼續推銷附加設備,如空調、音響等。花了幾十萬購買新車,再多花幾百塊買附加設備實在也算不了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商人在路上行走,突然一個成年人將一枝花遞給了他。這人一吃驚,試圖將花還回去,并說他不要這花。這個成年人卻說:“這是xx慈善組織送給您的禮物,希望您能夠給慈善組織捐一點錢,讓我們可以做更多善事。”這時,這個商人又一次表示,“我不想要這支花,請你把它拿回去吧。”但這個成年人又一次拒絕了,“這是我們給您的禮物,不捐錢也沒關系的”。
從這個商人的臉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內心十分地矛盾。他是應該把花留下,然后一分錢也不掏就走開,還是應該因為接受的對方的好處就捐一點錢呢?迫于內心強烈的愧疚感,他從口袋里掏出20塊錢給對方,對方很有禮貌地接受了。這下他可以脫身了,他自由自在地走了,手里還拿著他的“禮物”,直到他看見一個垃圾桶,他走上前把花仍了進去。
【小編解讀】:啊,這不是互惠原理嗎?我們先給對方一點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請求,將會大大提高我們答應其請求的可能性。還記得那些免費使用和試吃的商店嗎?這不也是互惠原理在作祟。我們免費吃了店家的東西,就好像是商人收到的禮物,我內心深處的負債感油然而生,咔嚓嘩,就自然而然地買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
滿滿都是套路,這些坑你掉過幾個?
故事源自《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