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跟朋友聊天,她說發(fā)現(xiàn)你和他說話簡直是一模一樣,從語氣到習慣詞,細想之下才發(fā)現(xiàn)好像還的確是這樣。平日里倒也沒有注意,回想剛認識你的時候,我們的變化,都還真是挺大的呢。
過去,
我養(yǎng)狗,愛吃魚。
你養(yǎng)貓,愛吃肉。
我從來不在十點前入睡。
你從來十點前準時上床。
我愛吃零食,周末賴床不肯起來。
你只吃正餐,早睡早起堅持健身。
我化妝打扮,素顏絕對不出門。
你胡子拉碴,背心短褲人字拖。
我自幼打抱不平,幼兒園畢業(yè)證上的評語是“鋤強扶弱”。
你從小謹慎穩(wěn)重,一路乖學生,是所謂“別人家的小孩”。
所以我們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是你心機地在換登機牌的時候跟我換在了連著的位置,卻和大家分開了坐?
是我在萬尺高空與你同蓋一張?zhí)鹤樱阋詾槲宜似鋵嵳砦叶纪低蹈杏X著你因緊張微濕的手心?
是我們一起擠地鐵,去老城的巷子里看古樹、聽故事、覓小食,在電影院哭成傻逼?
你不修邊幅已成習慣,但現(xiàn)在你也會開始學習如何穿白襯讓自己看起來干凈帥氣;你看起來是技術宅,偏偏有一顆文藝心,事實上你會抱著吉他在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視頻彈唱給我聽,會看完話劇也給不在你身邊的我買一張票;
我曾經(jīng)是電腦手機技術白癡,你帶我體驗各種有趣實用的產(chǎn)品,現(xiàn)在我竟然也對科技圈的事情產(chǎn)生了興趣;我過去十指不沾陽春水,可下廚看到你食指大動胃口大開的樣子,竟也忍不住有些欣喜,盤算著如何下次要去哪偷點師。
我們樂此不疲地尋找對方身上的可學之處,向對方靠近,希望能成為彼此眼中有趣的人。
所以感情這種奇妙的事情往往不是你我有太多共同點,而是因著那相交的小小的部分,催化了我們尋找對方身上新鮮感的熱情。更重要的是我們因為彼此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我跟文字玩游戲,你跟代碼打交道,但這并不妨礙我跟你在看程序員語言的段子的時候相視一笑,或者是你靜靜聽我即興一曲之后欣賞而寵溺地抱住我。
太多所謂隔閡的產(chǎn)生只是因為彼此看到了自己的世界,兩個人漸漸失去了對原有交集的興趣而又疏于修習新的共同語言,因此在自己的圈子里越活越窄,只希望將對方拉進自己的圈子又抗拒了解對方。本來,感情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了解,兩個人彼此不了解,何來的感情呢?
我在寫小說,而你在寫代碼。
這有什么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