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

1、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洪澤湖西岸,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根據記載,元朝元年,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攜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孫家崗。

傳說,楊家墩家有個洼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于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看了這個地勢說,“葬于此處,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話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

于是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朱世珍就將朱初一葬于此地。半年后,朱世珍妻陳氏即懷了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為裕皇帝。

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開始建明祖陵,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次年在陵前建享殿。

到了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墻,祖陵全部建成。

明祖陵位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淹沒在淮河水下達300年之久。原有城墻3道,金水橋3座,殿、亭閣、署房、宮私宅第千間,可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河奪淮,明祖陵與古泗州城一起毀于洪水。

到了1963年旱時露出水面,被江蘇省文管會考察古徐國遺址的專家發現,并確認為明祖陵。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保護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從湖水中隔出,沉沒湖中300余載的文物瑰寶重見天日,成為一處游覽勝地。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石刻群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筑物。

明祖陵的發現,為研究明代早期皇陵建筑的風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96年明祖陵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2、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

后來,朱元璋的父親搬家到了安徽鳳陽縣,當時因家貧,再碰上災荒,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家中無錢置辦喪事,喪葬極為簡陋。連埋葬的父母和大哥的地皮都是當地一個好心的地主送的,當然了,這個好心的地主后來得到的回報就是封侯,并且終明一朝。

后來,為了生存,朱元璋去當了和尚,再然后棄僧從戎,最終打下一片天地,建立明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當時朱元璋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修繕父母陵寢。

也有傳說是朱元璋最初想把此陵遷到祖陵一塊,但劉伯溫看過風水后,建議不要動遷,就地修繕,因此有此皇陵。

在明皇陵的營建過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謁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諸王前往鳳陽祀陵。

后來,終明一朝,對明皇陵都有各種修繕。

1975年10月,國家文物局指派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認為皇陵石刻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次年,皇陵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明東陵

明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懿文皇太子、明興宗康皇帝)的陵寢,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先于他的老爹朱元璋去世,朱標生前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曾主持處理過一些政務。朱

同年八月附葬孝陵東。他的陵墓又單獨的稱為明東陵。當時朱元璋在位,給他謚號“敬懿”。

朱允文即位后,給他上廟號為明興宗,追尊重為孝康皇帝。

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后,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的帝號和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試圖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歷史痕跡。自此,東陵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后漸漸湮沒無聞,無人過問。

1999年4月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東相繼勘探發現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臺基址等多處遺址。

自2000年以來在南京鐘山南麓勘察發掘的明東陵,成為南京第一座帝王陵遺址公園。

4、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于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被列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5、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埋葬帝王最多的皇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十三陵修建于永樂七年(公元1409)五月,朱棣的陵墓為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十三陵分別是: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2011年,國家旅游局批準明十三陵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目前,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6、景泰陵

景泰陵在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香山路娘娘府。是明代宗朱祁鈺與孝淵景皇后合葬墓。

明正統十四年夏天一場戰爭,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本待與瓦剌一決雌雄,誰知一仗下來,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朱祁鎮被俘,此時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的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匆匆即位,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年號景泰,北京著名工藝品景泰藍即誕生于此年間。

隨后兵部尚書于謙以他多年用兵經驗,除調兵勤王外,在北京的九個城門都布防了重兵,看準時機后便在德勝門外與瓦剌的統帥也先展開了激戰,大破了瓦剌的精銳,瓦剌帶著已經成為廢皇帝的朱祁鎮退兵離去。、

剌的統帥也先此時感到手中的英宗朱祁鎮已無半點作用,為了離間英宗兄弟間關系,主動把朱祁鎮送回了北京。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朱祁鈺偶感風寒不能上朝理政,朱祁鎮趁此機會勾結王振舊黨羽曹吉祥、石亨等人發動了一場“奪門之變”。

英宗朱祁鎮重新登基以后,廢景泰帝為郕王,病中的朱祁鈺不久病逝了。朱祁鎮隨后廢了他的帝號,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以王禮葬于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后憲宗即位,復景泰帝號,將原郕王墓擴修為皇陵。

現在是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泰陵現在在一所干休所院內,并不對外開放。

7、明顯陵

明顯陵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歷時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

朱祐杬本來沒有做過皇帝,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朱祐杬薨逝。明武宗朱厚燳賜謚為“獻”,在松林山選定吉地,按親王規制墳園,翌年四月初三安葬;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燳去世,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統嗣體系,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祐杬為“興獻帝”。朱厚熜即是非常著名的嘉靖帝。

明末,顯陵遭到破壞,據說是被“李自成至承天,…攻顯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構部分毀壞。

民國時期,顯陵陵區荒蕪成為耕地,附近山民聽信石像夜間復活吃莊稼的謠言,更將部分石像砸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侵占鐘祥,竊走顯陵部分石刻文物。

新中國建立后,明顯陵的保護工作得到加強。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繕后,對外開放,2008年4月,顯陵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8、特例:建文帝無陵

除了以上的陵墓外,還有一個皇帝是沒有陵墓的,那就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

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總的來說,真正當過皇帝的,大部分都集中于明十三陵,再有就是朱元璋的孝陵以及景泰陵。其他的皇陵都是追封的皇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