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17年年初就定下的主題閱讀之一。
2月份最火的電視節目莫過于《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恰巧在那時我遇見了蔣勛的書,于是一鼓作氣讀完了蔣勛講文學系列:從《詩經》到陶淵明,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那時就感覺,學生時代的歷史都學的是什么鬼,全是零散孤立的時間、人物、事件、歷史意義,全是背背背背。
很幸運,3月底就遇見了圓桌派的讀中國史小組,既是巧合又是水到渠成。4月初到現在完成了必讀的3本書,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20日 ?《中國大歷史》約20小時 ? ? ? ? ? ? ? ? ? ? ? 4.17-25日 《中國歷代政治歷史得失》8小時25分4.26-5.3日《萬歷十五年》11小時36分 ? ? ? ? ? ? ? ? ? ? ? ? 第一本開始讀得很辛苦,要是我自己讀可能讀到第三章就要放棄了,靠著一邊讀一邊百度一邊知乎讀出了思路,第二本看完我再返回去看第一本的部分章節,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再然后從第三本里讀出了趣味 ?,F在回過頭來評價《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它對于我就像是一根繩,串聯起了之前零零散散的歷史知識,讓我從“時代性”和“地域性”對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有了宏觀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是不能夠通過刷微信文章、通過看電視劇、通過看歷史人物傳記、通過讀文學作品能夠獲得的。有了這種整體的認知,再去看斷代史,再去看歷史人物傳記,再去看文學作品,再去看電視劇,才可能有不一樣的見解和評價。
講三個這期間閱讀時發生的小事吧。
小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天有個做 IT的朋友問我近期在看什么書,我說在看歷史書,他說這跟我工作一點都不相關平常也用不上,看過就都忘了吧。是的呢,我在看沒用的書,他的潛臺詞是,我在做沒用的事。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浩如煙海,我們沒必要如數家珍,需要時百度就可以,但是對整體的認知對脈絡的把握對背后的邏輯你是百度不出來的,這就是看大歷史于我的意義。不是去記憶去背誦,而是去感知,感受過的東西是刻在你的思維里的。
小事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世界讀書日那天湊巧參加了一期線下讀書分享會,讀《百年孤獨》。分享的嘉賓是一位大學老師,她分享了自己17年年初去墨西哥的經歷,百年孤獨這本書讓她對拉美這片神奇的土地有很多期待,而在拉美的那段經歷讓她對百年孤獨這本書有更深的認識,這就是閱讀和旅行的對話。當我讀大歷史第一章西安時,我會聯想起我在西安的所見所聞所感,當我讀南宋時,我會想到自己在杭州的經歷,當我讀明朝時,會記起在北京那些日子。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你儲備的歷史知識和認知會讓你每到一座城市會比沒有這些認知的人多一些特別的發現。
小事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陣子沒看過人民的名義這部劇的人,大概是外星人,我是正常的地球人。有一天跟一位國企領導聊到易學習,他說像易學習這樣的人在現實中太多了,但是像他一樣能遇上沙書記這樣伯樂的人不多,易學習一直升不了官自然有政治生態的原因,跟他自身的性格個性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忽然就聯想到前兩天看到的“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跟領導一說這詞,他很贊同,歷史總是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所以,讀大歷史對我有什么意義呢?以上3件小事給我的答案是:建立系統思維體系,出游的錦上添花,聊天時有故事可說。
接著讀,應該會有新發現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