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古詩詞中的花草樹木—荷花

酷熱的夏天熱浪滾滾,現(xiàn)在的我們覺得命是空調(diào)給的,躲在房間里不愿出去。然而小時候,卻渾然不知熱是什么感覺,穿著短衣短褲,赤著腳,跑道外婆家的荷塘邊,折一個綠油油的荷葉,擋在頭頂,在淺水的荷塘里,與弟弟妹妹們嬉鬧著打水仗,回家的路上再摘幾個蓮蓬,你一個我一個分著吃,滿嘴清香。池塘里的荷花,有粉色的,有白色的,像極了一個個娉娉婷婷的少女。每一次想折一朵,但都心懷不忍,怕不久便香消玉殞。

曾經(jīng)就讀的大學,幾乎所有的池塘里都種植了荷花。春季柳絮紛飛,小荷露尖;夏秋花葉亭亭,柳絲翠綠;冬季柳絲批雪,殘荷有聲。天光云影間,它們搖曳的身姿定格在四時的輪回中,陪伴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子。

荷花,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蓮花、菡萏、水芙蓉等,是花卉王國里的名門望族,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十大名花之一。它盛開在中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碧波萬頃,香飄無涯,無人不識,無人不曉。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這也為荷奠定了悠久的文化底蘊,文人墨客為它撰寫出了太多精美的詩詞歌賦、文章美句。

我記得小時候便能夠背出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樂府詩集》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蓮,戀夜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荷錢出水,點綴綠波,葉勁花茂,寓情于景,極富韻律,朗朗上口。

后來,周敦頤的《愛蓮說》打開了世人又一扇傲骨的門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每一種花草樹木,都是一種情感的展示和寄托。紅塵滾滾中,又有幾人能夠靜下心來,像蓮一樣純凈安寧,潔身自好,在泥濘的現(xiàn)世中成為最好的自己。其中的良言佳句,又成了多少人一生的座右銘。

古人最愛乘舟賞荷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不禁羨慕:“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歐陽修趁著盛夏賞荷游湖,美景如畫,在槳移藻掛,船動萍開中寫道:“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山黛遠,月波長,當年的李清照不也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么。

錢塘自古繁華,西湖十里荷花。楊萬里曾云:“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大明湖的荷花也別有洞天,劉鶚在《老游殘記》中記載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

人們看到荷花、荷葉,便有一種清涼之意,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道:“口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荷花除了觀賞之外,估計大家都吃過好多關于它的美食。前段時間讀了沈復的《浮生六記》,清貧的生活沒有讓女主角蕓娘揮淚苦悶,她卻能夠苦中作樂。比如炎炎夏日,蕓娘會巧制蓮花香茶,“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看到這里,我也不禁心動,想著如果回到老家,便一定要學蕓娘不負生活,自制蓮花香茶,在品茶時便能嘗到蓮花的幽香。當然蓮子、蓮藕、藕葉都具有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這不盛夏當頭,來一碗銀耳蓮子羹,或者泡一杯荷葉茶,吃一份桂花糖藕也是極好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