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溫室氣體(從珊瑚礁的白化談起:
1、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造成海洋酸化(PH值降低)
3、酸化的海水(全球范圍)造成珊瑚礁的白化
4、如果海洋繼續酸化就會導致珊瑚礁死亡(全球都會如此)
5、如果珊瑚礁死亡,整個海洋生物就會滅亡
6、海洋生物滅亡,整個海洋生態就會崩潰
7、海洋生態崩潰,地球上85%的光合作用就沒了
8、如果地球上85%的光合作用消失了,那絕大部分氧氣就沒有了
8、沒有氧氣也許就是厭氧生物的天下了
9、而人是來不及作這個調整的。
——滅亡1
二、有限的資源(復活節島繁榮衰落的啟示:
1、公元400年第一批人帶著雞甘蔗香蕉(還不經意帶了老鼠)登陸復活節島。
2、島上森林植被茂密,大量的棕櫚樹椰子樹、還有笨笨的土著鳥。
3、初來島上,因為附近沒有珊瑚礁,島上居民就伐木造船,主要靠補海豚為生。
4、物質滿足之后人口進而增多,同時進行精神建設,各種造石像。
5、一旦產生了信仰,就會有不同流派,于是你爭我搶比誰的石像大,進而更大的消耗了森林資源。
6、同時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也顯得不足了(近兩萬人),以致老鼠都跟人搶著吃,不僅偷吃島民糧食還有椰子。
7、人類砍伐加上老鼠偷吃椰樹種子,最終島上的樹木沒了。
8、樹木沒了,捕魚也就捕不了了,于是島上發生了殘酷的資源爭奪,人口驟減,各種石像也被推倒沒人理會了。
9、18世紀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人口不到三千了),加上人口販賣,復活節島土著居民幾近滅亡。
10、啟示:地球是否就是一個更大的復活節島呢?
——滅亡2
三、物演通論(130億年的宇宙演化史:
萬物一系演化,物質越復雜屬性越多活躍度越高,它的存在度就低(滅亡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
1、元素周期表為例:越簡單的元素越穩定,越復雜的元素越活躍,甚至都不存在。
ps:越復雜越活躍屬性越多,越不穩定滅亡時間越快。
2、人類宇宙科學發展史:
從神學時代到托羅密地心說萬年之久,從地心說到到哥白尼日心說1300年,從日心說到牛頓萬有引力150年,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也就將近100年。
ps:復雜的科學理論(對比簡單的神學)被證偽的速度不斷加快。
3、我們生活的變化:
原始時代,狩獵采摘即可養活一家老小;
農業時代,出現了士農工商,社會組織形態開始復雜,到會養蠶耕種正常情況也能衣食無憂;
工業時代,擴大分工,每個人角色開始不同,社會形態極其復雜,整個世界都是一個織在一起的生命體,協作網絡擴大,但我們發現原始的知識技能不足以適應這個時代了(存在度降低),于是我們把大量時間花在學習上,寫作上,要不就會被淘汰。
ps:其實不是現代人牛逼,而是非牛逼不可。
4、宇宙總物質比例:
暗物質暗能量占比超過宇宙95%
省下的不到5%的物質中氫原子占比99%
不到1%的物質中就包括了我們已知的各種元素、分子、生物……
原子構成了分子
分子構成了蛋白質
蛋白質構成了生命
生命又由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演化成多細胞生物
最后才有了人類
每一層的遞進都是一次能力、活性的提升,先從暗物質暗能量沒有屬性,到原子的布朗運動,到蛋白質需要能量供給,到人類每天都要吃飯,我們能力提升很大,但是一旦體內哪怕一個局部發生病變,整個個體就會消亡。
ps:從宇宙演化史來看,這個趨勢不會變,能力越強越復雜,就越脆弱。(實際是用提高屬性來彌補自身的脆弱性)
——滅亡n
雖然大概率會滅亡,但生活還在繼續,而且感覺還挺美好。
借王爾德金句:"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