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族立孝,為國家立功,為蒼生立命,為兒孫立言,一德一心,以爭千秋 ——王仁峰
外公回家后告訴家里人他要去當兵的想法后得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們所有人的支持,在當時來看能夠上高中是非常難得的,家里人都希望外公能有更大的出息。
當時已經過了中秋,要想報名參軍只能等來年春季的招兵,不過這也給了外公充分的準備時間,他當時的身體十分瘦弱單薄,典型的書生形象。
從此外公把干活當做鍛煉身體,下工后還要在家里的院子里利用樹木吊單杠,居然練就了一身肌肉,身板也強壯起來了。現在外公還常常和我們說老屋后院的那幾棵老樹是大功臣,搬到農村集體農莊后還常常跑回去懷舊。
然而當時的政治運動愈演愈烈,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高潮,第二年的春天外公左等右等等不來那一紙招兵政令。家里人幾乎跑斷了腿,隊里縣里去了不下幾十次磨破了幾雙鞋也沒有一星半點的消息,那個時候上山下鄉沒有車路上也沒有吃的,帶點干糧全靠一雙腿跑幾十公里的泥巴路,聽外公說他到現在走路還那么快,就是那時候跑縣城鍛煉出來的。
就在往年招兵工作已經要結束的時候政策終于下來了,可是卻如一道晴天霹靂砸中了外公,當年由于政治環境復雜,政治運動高潮迭起國家決定停止當年的招兵工作,那一整個春天對外公來說都是難熬的,你想象不到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他無書可讀,當兵報國無門的心情,即使到了現在外公還在遺憾當時沒有讀書這件事,每每在新聞報紙上看見一些讀書“無用論”的歪理邪說總是拍桌泄憤,對現在很多年輕人有書不讀的行徑懷有很大的意見。
痛苦過后一切回歸正軌,生活依舊是插秧、割麥、算算賬……
時光荏苒,很快又是一年,雖然對當兵已經不抱希望,但內心深處外公又渴望來一次政策逆轉。也許是外公的祈禱起了作用也許是國家需要像外公那樣的好男兒。招兵政策果然在當年就恢復了。當大隊書記來跑來告訴還在稻田里插秧的外公時,他興奮地繞著田埂跑了十幾圈,整個人都沸騰了。顧不上卷起的泥褲腳光著腳板就要跟人家走去招兵處,著實出了一次洋相。后來在別人的安撫勸說下才冷靜下來。
第二天公雞還沒打鳴外公就從床上爬起來趕路去縣里的征兵處,當時也沒有鐘表,不知道時間,結果到了縣城天還沒亮。于是他跑去了離得很近的曾經的學校,對著那面寫滿了他一腔熱血的墻壁暗暗發誓一定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