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談談關于“說話”的技巧

在官僚體制中,永遠是屁股決定腦袋。你的權力位置決定了你有多大的“智慧”、“領導力”、“學識”和“遠見”。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你的成敗得失,往往是“某個領導”一句話,甚至是茶余飯后的一個評價。在不對等的權力體系中,說話根本不是一種交流,而是一種意志表達,體現的是服從和命令。古人說,伴君如伴虎。在所謂“機關“工作的人,都知道,領導一個表揚,頂你一年工作。琢磨說話的技巧,不一定是為了曲意逢迎,很多時候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會不會說話決定你 “有沒有德”

作為新進來的年輕人,往往是學歷比較高,見識比較多,思維比較活,但社會經驗缺乏,很容易在說話辦事上觸碰雷區。尤其是現在大部分所謂的“領導”,受時代影響,沒受過什么高等教育,有的還是靠投機鉆營爬上來的,有關系、有背景、沒能力,思維固化、心胸狹窄、自尊心強、疑心很重,把你“聽不聽話”當成“有沒有德”、“忠不忠誠”、甚至是“人品好不好”。你很無奈,很受不了,但你又能拿他怎么樣呢?

“好心”不一定有“好報”

有的是反過來,覺得“領導”對自己很看重,忠心耿耿,一心想干事業。有什么事情都掏心掏肺,“領導”有什么問題,單位有什么情況,一股腦兒的,問什么答什么。本來是好意,但你的好意上面不一定領情。你把他的缺點,都說出來了,你又不是他情人,你知道那么清楚干什么?大度一點的,會覺得你很用心,但把缺點都知道了,很不好;小氣一點的,就會思考,你掌握那么清楚到底有什么企圖。本來你是提醒他注意,是好心,但由于身份不對等,很有可能就被當成了“有所企圖”。

第一條,批評的話不要說。非說不可,拐彎抹角地說。


中國人的面子是最重要的,無論你和誰說話,留面子是第一條原則。尤其是當領導的,不管自己的官有多大,在下級面前,心里總覺得要“高人一等”,必須要有“加冕光環”,怎么都要顯得更聰明、更有魅力、更有學識(也許他壓根沒讀過什么書)。

所以,當比你官大的人說:“我有什么缺點,你們盡管提啊”

你可千萬不要當真,他的意思實際是說,我想聽聽你們表揚我,但不要表揚地太離譜。

你要真的提意見的話,又沒有高超的技巧,肯定是被劃入“你小子等著”的那一撥中去的。

孟子天天跟當大王的大交道,當然這種情況也是經常遇到的。

比如有一天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國家真是盡心盡力了啊,但是為什么其他那些國家的人口不減少,而我的國家人口也不加多呢?

意思是:你表揚表揚我吧,其實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梁惠王,打仗的時候,有兩個戰士害怕了,丟下武器裝備就逃跑,一個戰士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另一個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跑了五十步的笑那個跑了一百步,您聽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梁惠王章句上1-3》

孟子被稱為“亞圣”果然是有道理的。放在現實生活中,指不定有多少人湊上去給大王說,您真是辛苦啦,人口肯定會越來越多的,之類的“拍馬屁”的話。通過,這個比喻,既委婉地批評了梁惠王,還讓他心服口服地接受了。

但是,也可以很深切的看到,即使是孟子這樣的人,也不敢輕易直接對當權者提出批評意見。

原則:

1.千萬不能在公眾場合指出對方的硬傷,尤其是身體上的,比如個子比較矮、嘴巴有點歪、眼睛有點斜之類的,更嚴重的是學歷比較低、理解能力弱、決策水平差等。

你要是說這些,就死定了。要是孟子直接說,你這個大王沒當好啊,政策不對啊,還很自戀啊。估計“亞圣”就是別人了。

2.有意見的時候,語言要會拐彎,即使是私下面對面的交流,也不能直接批評。

權力的不平衡決定了你是服從者。當權者只會喜歡服從者。少數有大氣魄的除外。

3.不得不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要找準場合,找準時機。否則,還不如不提。

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經歷過被摧殘的時期,所以大部分自尊心比較強。不要觸碰他那脆弱的自尊心,千萬不要挑戰這條底線。

第二,表揚的話要恰如其分。不要因諂媚而喪失人格。


事實上是,馬屁永遠不要嫌多。你可能不好意思,他也可能不太好意思,但是大多數人都喜歡跟表揚自己的人在一起。你想想,你是喜歡表揚你的老師,還是喜歡批評你的老師。都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絕大部分人都是諱疾忌醫,寧愿在表揚中死去,也不愿在批評中存活。

對,你沒有看錯。你的BOSS重視他,不管有沒有別的原因,肯定有一條,那就是他會表揚人,而且表揚的很好。多么討人喜歡,不像你,嘴巴笨,偶爾表揚一句,還肉麻地要死,讓受表揚的人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來看看孟子:

齊宣王在大殿上,看到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馬上要被人殺了用于祭鐘,感到于心不忍,于是讓人用一只羊代替了這頭牛。結果,有的人就說齊宣王比較吝嗇。

孟子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齊宣王笑著說:“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去用羊來代替牛。但是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我也不太明白。”

孟子就說:”大王啊,您這種不忍之心正是仁愛啊。道理就在于:您親眼看見了那只牛,卻沒有看見那只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看見他們活著,便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悲鳴哀嚎,便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君子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聽了孟子的解釋,齊宣王特別高興,說出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與我心有戚戚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梁惠王章句上》1-7

所有的表揚都有肉麻地成分在里面,這個也是一樣。但是話說的很漂亮,讓齊宣王無意中的一次善舉,被拔高到了君子德行的高度。而且很有道理,能不讓受表揚的人高興嗎?表揚于無形,絕對是滿分作文金句啊。

原則:

1.表揚的話一定要自然,不能很突兀。不僅要讓受表揚的人感到很舒服,也要讓周圍的人聽著很有道理。

明明長得很丑,你非要說他長得很帥,這不是明擺著的瞎扯嗎?你說他成熟的很有魅力,不就行了嗎?再不濟,說他某個行為很帥氣,不行嗎?別把人當傻子。

2.不要覺得表揚上級就是一種“拍馬屁”,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該表揚的時候一定要表揚。

你連葷段子都能說得一溜一溜的,認真地表揚一下會死啊?只要不是違心話,該說的,還是要說的。

3.雖然無底線地“贊揚”和無節操地“崇拜”可以讓人獲利。但這種人肯定是被別人看不起的。

不要去當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讀了幾年書,要有起碼的尊嚴和氣節。

說讓人能感到高興的話是一種本事。在權力體系中,雖然很多領導都知道那些一味表揚的人不一定是有用的人,但還是會忍不住地去使用他們、提拔他們。

這種表揚,有時候是口頭上的,也有時候是行動上的。有時候,上面提出了一種指導思想,肯定希望這種指導思想能夠名垂青史、絕對正確啊。所以,你要是實現了一個成績,而且讓人一看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完成,那么,上面能不高興嗎?能不喜歡你嗎?懂得了這里面的道理,就明白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政績工程了。

第三,講道理要條理分明、言簡意賅、層層遞進。


面對權力的時候,沒有人不會感到膽怯。決定你整個意義和能力的,僅僅是你談話對象的一句話,你能夠不緊張嗎?不管是從事哪種職業,面對那些能夠決定你前途命運的人,肯定心里是發虛的。

一個人的印象往往是交往的一分鐘之內決定的。提前準備是必要的,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很好地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條理分明、言簡意賅。

孟子剛見到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開口便問,“您有什么可以使國家獲得利益的方法。”

遇到這種無知的人,我想孟子心里肯定是一萬只草泥馬跑過的那種感覺,肯定有一大堆道理可以講出來。

但是,他卻簡單地說到:“大王啊,你開口便問怎樣對我的國家有利,那么,大夫就會說,怎樣才會對我的封地有利,一般的士人及老百姓就會說,怎樣才會對我本人有利呢?這樣,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會發生危險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梁惠王章句上》1-1

論證層層深入,逐步遞進,又非常形象生動,讓人一聽就明白。不管他有沒有學術背景,不管他的出身是什么,這樣都能讓人聽得明白。

太多大道理不是一個好選擇。你這個理論、那個理論的,對方不一定聽得懂。聽不懂就算了,還有可能覺得你是在故意賣弄,不小心戳疼了他的脆弱自尊心。那樣的話,還不如不說話。

原則:

1.不要去講道理,尤其是大道理,要學會講故事;

我知道你學富五車,讀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萊布尼茨、笛卡爾,《社會契約論》能倒著背下來。可我就是個文盲,聽不懂,你能拿我怎么辦?

2.比喻是說道理的黃金原則,你說的比喻越鮮活,對方就越愿意聽;

佛教里面都有“方便法門”,《論語》現在都有心靈雞湯版本了,你就不能搞個簡單點的說法?

3.論證一定要是他所認同的道理,不管你多么有理,如果你的道理不被他認可,那么就是白搭。

雖然現在人人都學辯證法,但你的邏輯拐過三道彎,我就聽不懂了,哎,我就會當官,哪會分析問題啊。

有的人可能覺得孟子其實挺會“拍馬屁”的,蘇洵也曾批評過,說中國歷史上“以諷而諫”的習慣是從孟子這里開創的。但是人在亂世之中,保命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要改變大局,推行理想。

正如我們這個社會一樣,有的人對社會的丑惡是痛斥萬分,也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如果只是一個身外人,再多的批評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想改變這個某個現實,但缺乏了在這種現實中生存的本領,又談何改變呢?

行于濁世而志不渝。


這也是孟子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