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底任性的離職了,還是決定走上創業這條路,沒經驗但是年輕(我不覺得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認為是適合我的)。朋友說我想的太簡單,是啊,想的簡單所以有點沒心沒肺。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去年11月發的,名為《以豬八戒網為代表的威客網站為什么一直沒能做起來?》,其中描述的不少問題的確說到了很多痛點。最近也在了解自由職業市場,豬八戒并沒有解決中國特色的問題,比如誠信問題、市場規范問題等。我試著想這些問題如果放到阿里巴巴來解決,應該會有不錯的方案。阿里巴巴B2B的商業模式,與當下威客網站,或者說自由職業平臺遇到的問題類似。
互聯網這個事兒還是有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概念,一部分區域的互聯網人才大多聚集在幾個核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這幾個城市覆蓋了中國很大一片區域,而南京、武漢、杭州、廣州等城市在這方面算個二線吧。豬八戒起家于山城重慶,很有幸,大學四年都在這個城市度過,但重慶這個城市沒有什么互聯網基礎,想做好純互聯網企業實在很難。很巧,我畢業后碰到了第二家這樣的企業,合肥的科大訊飛。
對于那些傳統行業為主的城市,想要做出轉型,如果沒點專業的引導,沒有大量人才的引進,依靠政府的幾句話就開始發展互聯網,肯定是要變味兒的。所以,我把豬八戒和科大訊飛都歸結于此類,小富即安的感覺,但即使發展平緩,也要高舉“互聯網”大旗,因為趨勢如此嘛。現有的市場加上政府扶持,肯定不會沒落,市場的擴張還要繼續,牛還要繼續吹,餅還要繼續畫,賬面好看了,拿到的money也是大把。
這樣的發展模式有問題嗎?我并不覺得,也許這也算中國特色?呵呵。做企業的目標都是要賺錢的,也應該是要賺錢的。所以目前我個人很佩服豬八戒,06年就能在沒有互聯網氣息的城市成立并開始做,不論盈利方式都有哪些,堅挺到現在還是說明有兩把刷子。等我創業8年后,如果超越了豬八戒網,那我才能有資格去瞧不起他。
豬八戒網創辦的時機、得到的資源都是不錯的。但并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團隊及個人外包這個概念推廣出去有點悲哀,現在看來,這部分的細分市場已經有了一個專屬名詞——自由職業市場。作為一個服務型平臺,應當做的是提供優質服務使雙方滿意,然后將雙方的滿意變為錢收入囊中,但事實卻是錢所占的比重超過了雇傭雙方滿意度,顛倒了主次勢必導致發展方向的錯誤。
現在看來,即使改變平臺風格,變為服務型,也很難再挽回老用戶,只能寄希望于自由職業者的群體不斷增長。從現狀來看,自由職業者的增長會是趨勢,但是平臺的根已經定下,可以更改但是難以更改。與其期待這些老舊平臺的改變,我更期待新平臺新產品的誕生。和舊勢力較較勁,讓整個市場洗洗牌,也讓國內的自由職業者和想成為自由職業者的朋友們看到希望,不用翻墻,不用去Elance-oDesk、Freelancer等國外平臺,在國內也可以通過自由職業的方式讓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