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小談“選擇”

選擇這件事,不能從簡單的一個行為來看待。如果要談選擇這個事是好還是壞,至少得分析“選擇”的前因后果。產生“選擇”的行為,首先是因為有了某個理由,再有“選擇”的利弊分析,最后才產生行為的結果。“選擇”的效果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在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后,便可從行為上的量化程度來判斷。

我是個愛讀書的人,因為書會給人帶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記得大一的時候,系里一位老師在網上發出了通知:新學期讀書會活動準備開始,現招募讀書會成員,如想成為其中的一言,請寫一篇推薦信以及說明參加讀書會的緣由(類似的話語)。正處于大學迷茫期的我,看到這一消息后眼前一亮,然后詢問身邊周圍的同學,一一都搖頭,表示不感興趣。這下我可著急了,心里堵著慌,猶豫著是否報名?最后硬了頭皮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寫了上去:一是感覺自己知識面很狹窄,想通過這個平臺開闊視野以及認識一些愛書的同學;二是想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當時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非常地糟糕。交了推薦文上去以后心情一直忐忑不安,又胡思亂想地猜測早知道當初就不交好了,再想想感覺好囧啊!等到了面談那一天的時候,我怎么都不會忘記老師的眼神以及我內心的恐慌,心想慘了,被刷了!意外的收獲是:不知道是老師可憐我這個渴求改變的人還是啥原因,自此我就成了那一期的讀書會成員之一。

關于選擇,在產生了動機想法是那么一瞬間的事情,可接下來的行動才是選擇要承擔的后果。能體現“選擇”帶來的效果,很大因素取決于“堅持”二字。

大學是我的思想啟蒙教育,從現在看來:主要是源于參加讀書會的原因。從專業上來看:行政管理專業許多是理論化的學習,是一種學術研究及管理水平很高的學科,但參加讀書會能讓自己在思想討論的煙火里迸發了許多光。嚴肅思考也是在讀書會期間學會的一門藝術,因為參加的成員個個身懷絕技,如果無閱讀、無思考,根本插不上話。這促使自己一開始逼迫自己看著不熟悉且難以消化的的文字一遍又一遍,把困惑點和亮點寫在筆記本上,待到讀書會上的時候開始進行分享討論,會后進行感想總結。可是這真的是個痛苦的過程:由一開始看什么都看不懂而不愿去觸碰,然后讓自己一步一步地嘗試,從文章的一小段開始。接著在讀書會上看到別人滔滔不絕的發言,自己卻是一筆帶過甚至是沉默無言,那時候的自己內心接近奔潰,然后在寫總結感想的時候幾乎都是記錄別人的觀點。前幾次下來后發覺自己似乎是多余的(湊人數)。但因自己當初的選擇不想半途而廢,唯有加油。當讀書會的活動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有點小改變了。對于自己的弱點,我敢于直面它;對于晦澀的語言文字,我不再害怕而是靜下心來一個字一段話一篇文章的分析、做筆記。有一次因讀書會的主題閱讀書籍是關于【娛樂至死】這本書,使得我有段時間不斷反思電視上的綜藝娛樂節目是屬于那種不愛思考(思想低層次)的人看的節目。為此,我幾乎整整一個學期遠離類似的綜藝節目,只會選擇性看豆瓣電影等等。雖然現在看來當初的想法的確有點偏激,但內心仍為當初的選擇而感到幸運。

關于選擇,我想說:如果擔心選擇的不知對還是錯,那么就去做你感興趣的吧。前期可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堅持就會讓選擇不會后悔。即使最后不想去堅持了,那就放棄,起碼我也嘗試了。這么想,所謂的得失就無足輕重了。

我特喜歡彭明輝老師在他的書《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寫: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于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于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幸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會變得無足掛齒。每當我內心充滿矛盾、面對選擇的時候,我也不會再害怕。因為從短期來看,是無法辨別選擇的好處還是壞處多一些。唯一能做到的是:一旦選擇了以后,自己就要想方設法堅持,結果如何就看自己對待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