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教育?自從開始對教育有所思考之后,我亦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在眾多的答案中,愛因斯坦對于教育的定義最令我印象深刻,他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
? 平日里,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喜歡把成績放在第一位,其實對老師而言,對于學生靈魂的指引遠遠比知識重要。我們很多大人其實可以回憶一下,當我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之后,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什么?你回憶不起來老師如何教你字詞的讀音,你回憶不起來化學元素周期表,你也回憶不起來那道數學公式,是的,那些游離于精神之外的知識,除非有用,否則我們很難有所回憶。當我們把這些所學到的都忘記之后,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印記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 現在的時代對于教育而言,有太多的形式和花樣,喧囂和繁華之中,我時常回憶起我的小學時代,那些留存在記憶里的溫暖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反思,我亦一直以為,那就是教育真正的模樣。
?1985年的北關小學,實在是一所小得不能再小的學校,全校只有兩排半的平房,剛剛可以容納七個教學班和一個學前班,但卻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 一年級的啟蒙老師陳老師是我最喜歡的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她已經是接近退休的年齡的老人了,不過她慈眉善目,言語親切,深得我們一班百十個孩子的愛戴。陳老師的普通話很標準,這在那個時代是比較難得的。即使是現在,不說是老教師了,就是年輕教師,分不清平翹舌音的也大有人在,我的普通話也是在那個時候得到最初的鍛煉。
?陳老師很敬業。那時她老公在運輸公司上班,閑暇時間就給我們剪小紅花和小紅旗,陳老師就每周給我們評獎,學習積極就獎勵小紅花,遵守紀律就發給小紅旗,每小組只獎勵最好的。一個學期下來,我文具盒里的小紅花小紅旗也有二十多個,成了我引以為豪的東西。母親把花和小紅旗貼在墻上,每每有客人來看到,母親都要將我夸獎一番。可能這也是一個孩子最初前進的動力吧。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也組織了家庭,成為了教師,回憶兒時的小紅花,我突然有了新的認識:是什么力量讓一個手拿方向盤的大手居然拿起了剪刀做這樣細致的活呢?當年的情景我無法得知,我只知道現在沒有男生愿意常年做這樣的事。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碰到了三小的梁校長,聊起了我的啟蒙老師們,梁校長告訴我說,我口中的陳老師就是她的姑姑,他們一家都從事教育,好幾個都當了校長,人們戲稱“校長之家”。我不禁一陣感慨:這該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啊,將自己對教育的付出影響到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之付出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