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問我,“每個人都會死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一晚睡前,我和K“互訴衷腸”。“媽媽,我愛你!”,“我也愛你寶貝!”說著,一個香吻飛到臉頰,“睡吧,乖。”

她卻沒有入睡的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媽媽嗎?”

“對呀!”

“小姥就是你的媽媽嗎?”

“對呀~”

“你以前是寶寶的時候,小姥和你現在一樣年輕嗎?”

“對呀……”這句話觸到了淚點,一時百感交集,鼻子發酸。

“每個人都會老嗎?”簡單是補刀高手啊!

“是的……”

臥室只開了盞小夜燈,敏銳的小人兒,聽出我聲音的不對,伸手在我的眼角處擦拭,“媽媽別傷心,你很年輕。”

趕緊假裝堅強,“謝謝乖,我不傷心,”我繼續說,“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就像春天樹葉發芽,夏天茂盛,秋天會凋落一樣……”

“什么是茂盛?”正擔心如何應付她的終極追問,~譬如,“死亡”。

還好,她轉換了話題。不一會她睡些了,我的內心卻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靜。

2

韶光易逝人易老,這實在是無解的悲傷。

曾經害怕老去,更多源于膠原蛋白的流失,源于對軀體和頭腦逐漸失去活力的恐懼,害怕成為他人的負擔,沒有尊嚴。

如今,當和她分享自己兒時的趣事時,當回憶起我的白眉毛大姥時……突然發覺,和“衰老”相比,因死亡而造成的“分離”成了終極恐懼。

想起來就膽戰心驚,又毫無躲閃之法。

3

在我兒時貧瘠的情感世界里,很多溫暖的記憶和白眉毛大姥(即外公)有關。

印象中,大姥總是衣著整潔,行為舒展,完全沒有農村很多老人灰撲撲、皺巴巴的感覺。不僅如此,180+的身高,英朗的五官,年輕時不知怎樣的帥氣……只是在那個年代,顏值高當不了飯吃,勤勞能干才能養活一大家人。

大姥顏值高亦勤勞能干。

小姥(外婆)據說是地主家的女兒,“好吃懶做”慣了。是了,少時每次去姥姥家,她常從斜襟上衣口袋掏出些糖果來,———但從小就邏輯控的我卻并不買賬,對她依然淡漠。

因為媽媽常念叨,因為小姥的不善操持,一家八口人,家里家外的事全都落在大姥和身為老大的媽媽的肩上。

大姥不抽煙、不酗酒,干活任勞任怨。他總是安安靜靜的做事情,眨眼間完成了,從不邀功、不抱怨。仿佛勞動和吃飯睡覺一樣,是頂自然而平常的事!他在我們家住過多次。他會用莊稼桿制作傳統的床墊;會用磚頭壘起高高的灶臺。

他還有長長的白眉毛,其中兩根脫穎而出,像極了畫里的神仙爺爺。夏天時他躺在沙發上瞌睡,我常伙同鄰居家的孩子撥弄他的長眉毛,邊贊嘆其飄逸神奇!

更難得的,他一直保持讀書看報的習慣,不忙時便帶著老花鏡看報紙,遇到不會的字會問我。

高中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消息,大姥去世了。

我從苦悶的學習中醒過神來:多少年了,我沒有如兒時般圍繞在他身邊,只是偶爾從大人交談中聽到他的消息,以為日子會這樣過下去,過下去,有的是時間再見……不想噩耗就傳來。

他的喪禮上,我克制著悲傷。雖然流行“哭聲越大逝去的人走得越好”的說法,我還是不想被別人瞧見。

我堅信緬懷和愛一樣,只關乎雙方個體。

我安安靜靜的躲進樓上的房間,回憶他的音容笑貌;安安靜靜的為他寫日記;安安靜靜的讓眼淚留下來,濕透紙面。

大學時仍常夢見他。場景真實的如時光流轉,醒來時也就更加惆悵。

我懊惱自己。

忘記了他會越來越老,沒那么多來日方長,在初、高中幾年時間里,竟不曾有一次想去探望他的念頭,直到再見即是永別。

轉眼又是多年,忙于愛情、工作、家庭等,若不是K提及生老病死的話題,我幾乎又忘了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姥。

而憶此,仍難自禁。

4

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形態,我們卻竭力不想面對“死亡”,仿佛不想,便可躲開。

正如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說:“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假裝它(死亡)不存在,盡管這是生命最大的動機之一。我們其中一些人有足夠時間認識死亡,他們得以活得更努力、更執著、更壯烈。有些人卻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時才意識到它的反義詞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擾,在它宣布到來前就早早地坐進等候室。”

魯迅有篇小說:有家人生了個大胖小子。滿月酒時,一個親戚說,“這孩子長得天庭飽滿將來一定做大官!”,主人很高興,請去喝酒了。又一個說:“這孩子很富態,將來一定會發財啊!”。第三個進來的是個傻子,他說:“這孩子以后一定會死。”,被亂棒打出去。

傻子說的是實話。

拋開情感因素等,能不能當官發財不一定,但終有一死卻是確定無疑的。但我們忌諱談這兩個字,更害怕面對親人的死亡。

每個人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不知道執行日期罷了。

所謂“確知而不確定”。

5

爸爸年輕時豪爽義氣,脾氣也急躁,常常不知什么原因,他和媽媽就激烈爭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

每當這時,我們姐弟幾個就默默圍上去,有的拉扯爸爸,有的擋在媽媽面前。慢慢長大了求學在外,電話里得知他們時不時還鬧個分房啥的。

再后來,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回去合家團聚的飯桌上,爸爸明顯溫和了很多,一次冷不丁還主動稱贊起媽媽的手藝來。媽媽微笑著端起酒杯,我心里卻一陣酸楚。

一首老歌的唱,“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觥籌交錯中,被光陰帶走的年輕氣盛、無憂無慮,沉淀的心平氣和、沉穩大度……得到與失去,誰說的清哪個更多呢?

6

一次外出,K在公交車里很鄭重的告訴我,“我要停在5歲,你停在10歲。”隨即又糾正,“哦不行,10歲的話你就不能照顧我了,還是30歲吧。”

我笑,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

我們都不再長大,不再變老,就這么日日陪伴,永不分開,可好?真的希望有神奇的藥丸或魔法,只要彼此心誠,心意相通,便能達成所愿。

可是,可能嗎?

刻意避免也好,無暇顧及也好,以前很少深入思考此話題,只是有了K以后,春華秋實、生命輪回等話題都足以讓我感懷,常暗自祈禱有長生不老藥,以便陪她久些,再久些。

7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生的事情你都還沒弄明白呢,死你管它干什么?

--未免糊弄。

逃避對死的思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逃避對生的思考,就是在逃避承認人生的有限性,逃避在有限的時間里的能動性。

在有些國家的文化里,”死亡是一種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比如日本,認為生命如櫻花般易逝和美好,有些人自殺便不是消極厭生而是擁抱信仰。

--可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已說的透徹,”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我們為自己而活,更是為所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而活。

活著的意義,是活著本身,是擁有愛和希望,更是成為別人的“愛與希望”。

8

小說《相約星期二》中,莫里說,“去面對死亡,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終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因此探討的真正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自然、坦然、從容的面對死亡,更在于想明白,該怎樣去活,方不辜負僅此一次的生命。

K常說,“真是快樂的一天!我希望它永遠不要結束!”

我希望如她這般,每一天都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并讓所愛的人也快樂。

瓊瑤的愛情小說不曾打動我,她”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豁達著實讓我羨慕加敬佩。

我希望如她,待我花甲,能像她一般灑脫,回望走過的一生,做喜歡的事,愛喜歡的人,沒有辜負,沒有遺憾。

心理學者陸曉婭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來,需要去尋找能夠讓你燃起熱情的東西,找到自己參與世界并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這就是探討死亡的最大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先用鉛筆勾出輪廓 用黑色碳素筆描清楚外形 上色,如果是彩鉛漸變會更好看的,我的彩鉛放丟了,就用的水彩筆,有點丑
    蔣小愣閱讀 377評論 0 2
  • 今天查了司法考試成績,過了。beginner's luck. 我預設是要比目標多考一分的,想好了,報喜的橋段。我預...
    wong一閱讀 561評論 1 1
  • 七千多個孤獨的夜晚都走過來了,還有什么好怕的?閉上眼睛,認真工作,認真生活
    寫給自己的情書閱讀 310評論 0 0
  • 我的文筆不是很好,所以一般很少自己寫東西,但是每當看到好的文章都會想要收藏起來,有時間了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很多人...
    小蝸牛兒閱讀 18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