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刻意地練習什么?

刻意練習是這兩年比較火的詞語。去年我在樊登讀書會里也聽了樊登解讀同名書,模糊記得大意就是如果想成為行家,需要刻意練習,而不是簡單重復。聽完后就沒有然后了,并沒有什么卵用......


今天聽了李善友教授又一次梳理“刻意練習”,腦細胞間多了一點點溝回,進一步引發了些思考,并希望能付諸行動。與《異類》中的“一萬小時理論”不同,刻意練習突出了“刻意”兩個字。這兩個字的意義重大,不然很難解釋同樣是一萬小時,為什么極少數杰出成了“家”,而大部分依然表現平平,擺脫不了平庸。

清晰的記得高考那年,離高考還有一周的時間,學校放假好讓同學們自行調整最后的復習節奏。有一天我到學校做最后的知識框架梳理,看到同班一位平常非常刻苦努力同學在教室奮筆疾書,好奇地走近一看,我的下巴都要驚掉了——在最后的沖刺階段,她用非常寶貴的時間在抄課本后面的英語單詞、英文音標、中文解釋,而且只字不差的抄。看到她篤定的眼神,我默默離開,忍住沒有置評,實在擔心善意的提醒更會讓她亂了方寸。她的高考結果可想而知.....

可見, 時間并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大部分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長年累月重復工作并沒有成為行業的生產線專家?為什么大部分成都人一輩子打麻將也不見得是高手?投資人與投資家的區別是什么?創業者與創業家的區別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其中的區別呢?我們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我們搞清楚了到底我們要學習什么?刻意練習是如何刻意地練習什么呢?如果這兩個問題沒理清,那學習就變成了單純的知識堆砌,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查理.芒格說“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方法之后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成為高手。”(《窮查理寶典》)刻意練習是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這正好突出了發明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通常認為,開了20年車的老司機,一定比只開了5年的新司機更擅長開車。可是研究表明,一旦動作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所以千萬別做舒適區里炫技的小猴子。

刻意練習方法論:1. 創建模型; 2.刻意練習; 3. 及時反饋

1.創建模型。專業人士在基礎訓練時,學的是什么?學的是套路、橋段、模式。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萬維剛的《萬萬沒想到》)對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面對復雜情況,專家眨眼之間就能做出判斷和決定。因為他們有清晰的模式識別。比如離婚的模式:是否蔑視對方; 團隊合作的模式:發言是否平均; 撒謊的模式:瞳孔是否放大。刻意練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發現或創建專業領域背后的模型。

2. 刻意練習。找到專業領域的模型,或者說是核心算法后,再附上大量重復動作。

3. 及時反饋。在刻意練習中,在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非常之快。練習的目的是將套路“內化”到大腦中,錯誤的練習危害極大。所以需要請專業的人士以旁觀者的身份給予及時的反饋,避免自以為是走入“歧途”。

總之,高手與普通人的本質區別就是高手擁有??長期? ??正確? ?訓練?所獲得的特殊腦神經結構。

刻意練習的其他注意事項:永遠不要停留在舒適區;學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學習; 請教練和導師很有幫助。


我要刻意地練習什么呢?

1. 養育孩子方面:模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己必須以身作則,不吼不叫,和孩子平等溝通;

2. 學習提升方面:學習高品質的思維模型。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要透過現象分析本質,不流于表面、不道聽途說;不盲目追求學習知識的數量,要重視質量;多寫文字梳理復盤;多接觸高人。

3. 學以致用,吾日三省

4. ......

日后帶著這樣的認知上路, 慢慢來, 比較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