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秘密》用詳細的例子講述了當代貨幣創造的過程,堪稱典范經濟教科書,對經濟學原理的解釋比CFA課本好多了。
貨幣的創造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銀行憑空(也可以理解為憑借信用)創造,二是通過銀行的部分存款準備金制度創造。在CFA教材中談到美聯儲調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手段是公開市場操作,但只是很籠統地闡述美聯儲買入美國國債,市場上的現金就多了。本書實例說明實際操作中買入的是存量美國國債(已經發行的國債),而不是美國政府新發行的國債。此處有非常大的區別。假設存款準備金率為20%,比如美聯儲要增加1000億貨幣,只需要在市場上買入已發行美股國債250億足以。如果直接購買新發行的國債,那相當于市場馬上多了1000億現金,然后這些現金在通過銀行系統放大,足以增加5000億貨幣。直接購買新發行的美債叫高能貨幣,一般用于戰爭期間。
作者Murray贊同國家實行蘇格蘭自由銀行制度,而抨擊當今實行的中央集權制的聯邦儲備體系。自由銀行制度不會產生通脹,而中央銀行制是產生通脹的根源。其中銀行憑信用擴張貨幣不可控,從而造成經濟的繁榮和衰退。
Murray點出了:”一家銀行總是存在破產的內在可能”。這與《反脆弱》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觀點如出一撤。Nassim認為銀行是非常脆弱的公司,經營百年,但有可能一朝破產,連逐步衰敗的過程都沒有。
這本書成于1983年,在中央集權觀點盛行的當下,注定會無人問津。但Murray分析經濟的方法仍熠熠生輝。
個人覺得Murray的觀點有點狹隘,他關注的是美聯儲制度會造成通脹,繼而發生周期性的繁榮衰退。當然這是對美國人民的不利,但如果美國當時實行自由銀行制度,美元貨幣不進行擴張,那美元絕對不會成為現今的領導貨幣。就像城邦制的希臘注定不可能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羅馬帝國。美國人民雖然承受了通脹,有時甚至是惡性通脹,但擴張也成就了美國今天在軍事、經濟和貨幣的地位。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比100多年前還是要好很多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