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楊絳楊先生的《我們仨》,沒有哭,沒有難過,只是覺得溫暖而傷感。一輩子的陪伴,都在展示著中國最傳統的家庭形態和最樸實的希冀狀態。
這本書正文分為三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部比一部長,但是一部又比一部要展現的場景多,表達的感情也多。
我們倆老了
作為第一部,這篇只有短短兩頁。訴說著一個夢,楊先生把夢描寫的孤寂黑暗,但是在這樣孤寂的環境中,楊先生記得要回家,在夢中的惶急中醒來。鐘書先生只是對她說,這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文字不多,卻能浮現出來楊先生有些斑白的腦袋,在夢中驚醒后,看見身邊也衰老的鐘書先生,心里就會踏實很多。其實這才是婚姻中最好的狀態,相伴相依靠。
我們仨失散了
第二部,篇幅也沒有多長,僅僅只有42頁。其實剛看到這篇時,我是有些糊涂的,搞不清楚發生在哪里,時間是什么時間。但是看到最后才發現,這篇文章楊先生是自己虛構了一個世界,虛構了一個時間,但是分別卻實實在在發生了。
在文章中,我一直以為圓圓還是個二三十的小姑娘,鐘書先生卻暮色老矣。文章以楊先生接了個電話為開頭,拉開了三人分別的序幕。
我讀下來,感覺整篇文章的色調都是灰暗的,場景過多的都是凄冷。從最早鐘書先生被車接走,不知道去了哪里?到圓圓打電話的詢問,經過跋涉到了“古驛站”。
我對楊先生筆下描寫的這個“古驛站”感到有些陰冷,從道路到莫名的客棧,還有最后鐘書先生躺著的木船。如果不清楚是楊先生虛構的,多少讓我寒冷于還有這樣的地方。
我看著楊先生的奔忙,先找到鐘書先生,再夢著圓圓。清醒時要去照看日漸衰弱的鐘書先生,回到客棧休息時又夢到圓圓在醫院的治療,再清醒時還是去訴說給鐘書先生。
有些無望,也有些無奈。一直的分別最后卻失去了楊先生最重要的兩個人。文中寫的很隱晦,阿園的離去用了以下的文字:阿園屋里燈亮著,兩只床都沒有了,清潔工在掃地,正把一堆垃圾掃出門去。我認得一只鞋是阿園的,她穿著進醫院的。
而鐘書先生的離去是說鐘書先生一直躺著的木船最終消失在遠方,楊先生最后聽見鐘書先生的話只是頭天夜里那句:“絳,好好里。”
所有的虛幻場景在文中最后一句變成現實中的場景。楊先生沒有去“古驛站”,她還是在三里河的家里,但是已經不復是家,虛幻場景里陰冷的畫面應該也是失去兩位家人后,楊先生真實的感受吧。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部分文字較多,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總是讓人娓娓道來。文章前幾頁是楊先生和鐘書先生的照片,最早的就是1934年,鐘書先生只有二十四,青年才俊的模樣。還有兩人在牛津求學時的照片,后面有圓圓的照片,最暖心的就是最后兩位先生相互理發的照片,相濡以沫就是應該這樣的畫面吧。
我讀這部分的文章是,一次次是驚嘆于楊先生用詞的高明,可以感覺出來其扎實的文字功底。文中多少能看出來楊先生是受過很好的教育,不管是早些年國學的熏陶,還是以后出國留學對西洋知識的吸收。大量的閱讀和自發的學習讓楊先生將所學的知識沉淀成了自己內涵,這怕就是我最敬仰的地方。
這部分文章應該算是楊先生的回憶錄,我看著這里的文字,看著楊先生筆下略有笨拙的鐘書先生和從小就聰慧的錢瑗女士,還有就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們所經歷的社會變遷。
楊先生的文筆了得,我從文字中看著她與鐘書先生從去國外留學,到回國后任教,最后從事翻譯的工作。他們一直都在相伴著,做著自己事情,就算社會怎么變遷,工作性質怎么改變,他們一起的愛好讓他們只要相伴就是安穩。
我對文中楊先生提到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看書,暗暗的佩服。這個習慣從他們年輕一直到暮老,不管是清閑或者繁忙,真正愛讀書的人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外面的世界再為繁亂,我自然在書中得到自己的世界。
回憶錄中楊先生沒有過多的對鐘書先生有崇拜或者贊揚之句,但是文中就是看出來他們的伉儷情深。但是文中可以讀出來楊先生對自己女兒的贊揚,中國的母親多是這樣吧,再驕傲的人也會驕傲于自己的子女。
看完整本書,我對書里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覺。鐘書先生對楊先生說的:“不再有生離,只有死別”。這句話應該是中國家庭中最樸實的想法的。就是要相伴才是家庭最中心的意義,人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的時候就在一起相伴吧,死后再離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