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習中一般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舒適區,一個是冒險區,中間便夾著學習區。想要進步的快速,就要跳出舒適區,去挑戰我們比較少接觸的領域。我們大部分人的學習狀態都是停留在舒適區,舒適區里有著固定的目標,固定的方法和行徑,甚至知道我們下一步會遇到什么問題。
似乎我們中國的傳統教育也是秉著“舒適區”的方式去進行,每一年都要考試,而且內容已經固定好在哪個區域,只要認真學好那幾本書籍,肯定就能考到一個好的分數。這種方式,誘導我們走進舒適區的學習,對要考試的范圍不斷進行大量重復的練習,卻缺少實際的運用。高考狀元往往在理論區域上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你讓他去社會上做生意,在工作的談判區上,就不見得能夠成為佼佼者了。
在我看來,舒適區的學習方式是這樣的,在擁有大量學習資源的圖書館里學習、去看一篇已經有了結論的文章、再或者是在課堂上聽老師給出的理論知識等等。總之就是把前人總結出來的知識“學習”一遍,我們一直在接收著這些知識,長時間下來也昏昏沉沉,能夠記住的知識少之又少。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大膽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把學到的知識立即運用于生活,讓我們的學習快速地得到反饋。反饋的方式可以是立即把知識實踐在生活中,也可以是把聽到、看到的知識內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寫一些文字總結,做筆記?;蛘呤峭ㄟ^把知識傳播、分享出去的方式進行知識內化,比如開一次分享課程或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容錄制成一段FM。
我寫文章的意義就是在于讓自己進入冒險區的學習,閱讀、聽課并不僅僅是學了而已,還要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結合自身理解,內化成文字的去進行學習反饋,形成閉環學習。我們只要進行了學習,一定要嘗試去寫總結,哪怕是只有一句話,一個字。錢鐘書老師這樣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也是極愛寫讀書筆記,在他家里藏書是比較少的,反而他寫的筆記可以放滿他的整個書架。
另一層面的冒險區學習則是挑戰未知。拿身體舉例,我們在健身時長期做同一個動作,身體已經有了適應性、慣性,在不改變速度和動作的情況下,我們長期堅持不僅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還會對身體有損傷。如果我們的舒適區學習是慢跑,那么我們的冒險區學習就可以是不斷變速的跑,挑戰自己從未有過的速度和坡度,打破規律,不斷變速,這樣的跑步效果會更加行之有效。
互聯網的便捷性,產生了兩種人,一種是由于學習更加方便快捷了,所以懶惰的享受著這個便捷性。學習變得碎片化,不再是認真看一部電影,不再是認真的翻閱一本經典書籍,學習上遇到難題,便直接百度,而不再是苦苦的去查閱資料、了解歷史;
另一種人是剩下的較少數20%,在有了互聯網的便捷性之后,快速適應,并且自己潛心修煉學習,自己去做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分享快速使學習得到反饋,并且還能賺錢。把自己學到的技能通過互聯網進行售賣,“賣知識”變得很火爆,人們總想速成,聽“微課”便成了現代人們熱衷的“舒適區”學習方式之一。舒適區的學習猶如“拿來主義”,把別人通過辛苦實踐得來的理論閱讀一遍,便以為是自己的了,但是遠遠沒有原始作者體會的深刻。
就比如李笑來老師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寫的很好,我也仔細拜讀了,卻無法領悟其真正的精髓,也做不到把時間當朋友。當中提到的一些要點,我也僅僅知識看過了而已。
不要真的以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在冒險區學習,走出閱讀的舒適區,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并且不斷給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增加難題,給自己制造麻煩,下次遇到真正的問題時就能內心波瀾不驚的快速解決問題了,這樣才能快速成長。
一字一句的“看”書這個動作,其實就是把別人已經整理成型的知識結構拆分開來,一個一個地進行拆分不斷重復練習的過程,沒有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上來,無法檢驗我們的所學成果。所以,要想在閱讀上得到快速的提升,我們就要學會為我們的所學知識做出即時反饋,立即把感悟、總結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文章,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