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非自愿來訪者的原則與策略》

李紅麗? 焦點網絡初七? 堅持分享第76天

三.輔導角色與保密的界定與澄清

對于非自愿來訪者,老師在一開始輔導時,先直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界定清楚,說明自己是協助來訪者成長的角色。當然,老師要先和學校協商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的決策權力空間,澄清輔導來訪者的目的與位置,合宜地表示立場。

除了說明之外,還可以直接詢問: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希望我如何幫你?你會希望我怎么幫你來面對(或改變)你的父母(或同學)?我聽過學校老師談過你的問題,我想聽聽你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然后,看看我可以幫你什么?將對話導入問題解決的方向,把處理問題的責任還給來訪者,催化來訪者自我負責,同時表示老師愿意站在來訪者這一邊。

在角色界定的同時,保證保密和澄清界限同樣重要。

1.老師要清楚地說明要求來訪者必須來訪的原因及日后要進行的輔導方式。

2.老師需要清楚地讓來訪者知道,老師需要定期向校方報告,甚至會有書面的記錄。同時強調,讓別人有機會看到來訪者改變,對來訪者在學校的生活有所幫助。

3.老師也要讓來訪者知道,若來訪者有傷害自己的與他人的可能,老師一定要報告學校進行處理。

4.老師千萬不要答應來訪者一些做不到的承諾,以免對彼此造成傷害。

四.辯識而非標簽來訪者的類型與目標

SFBT將來訪者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來訪者,第二種是抱怨者,第三種是消費者。

SFBT也特別提醒老師不要用診斷式的標簽,歸納來訪者所有的問題行為,這樣是暗示著來訪者的情況難以有所松動,容易挫敗老師與來訪者。

(未完待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