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語》先進篇,主要是孔子對其弟子的評價,而從這些評價中,同樣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
? 《論語》分上下編,上編首《學而》篇,未《鄉(xiāng)黨篇》,多學而優(yōu)則仕。下編首《先進》篇,未《堯曰》多士而優(yōu)則學。
第一則:
【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
先生說:“先進一輩,從禮樂方面講,像是樸野人。后進一輩,禮樂方面講,真像君子。但若用到禮樂的話,吾還是愿從先進的一輩。”
關于‘先進后進’之說,有四解:
一說:先進指五帝,后進指三王
一說:先進指殷以前,后進指周初
一說:先進謂文王武王時,后進指春秋之世
另一說:先進后進,指前輩后輩,皆指孔子弟子。先進如顏、閔、仲弓、子路,后進如子游、子夏。先進一輩,對于禮樂,文質得宜,反被視為質樸的鄉(xiāng)野之人。后輩對于禮樂,文過其質,但卻被視為君子。如果要先選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進。后進講明禮樂愈細密,文勝其質。
文指文雅,質指質樸。
如用之:孔子五十歲以前,有用世之志.當時諸弟子相從,多重實用。自周游返魯,已值晚年,用世之心稍淡,后進弟于禮樂文章研討益精,然漸有文勝之風。故孔子謂禮樂如復見于世,吾當從先進諸弟子后。
【李澤厚譯】如用之譯為推薦,則是推薦這些先進的人,如如顏回子路。
這章體現了孔子對于禮樂的重視。
【個人見解】
孔子重視禮樂,注重禮樂的文雅與質樸,文過其質,文不如質,都不完美,文質相輔相成,研討精益與實用之道均需。
第二則:
【原文】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
先生說:“以前從我在陳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門下了。”德行:有顏回、閔子謇、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
以上十人為孔門十哲。
從我于陳蔡: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學生從陳國到蔡地,途中,他們被陳國的人們包圍,絕糧七天.許多學生餓的不能行走。當時跟隨他的學生有子路,顏回等。
不及門:一說,孔子言,此時陳蔡想從諸弟子,皆不在門。一說及門謂及仕進之門],諸弟子相從于陳蔡者,其實皆不出仕,故與陳蔡諸大夫少交際而遇此厄,孟子所謂無上下之交也。
孔子有吾從先進之說,其時先進諸弟子都不在門,故孔子思之。
本章談到四科之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孔門因材設教,始于文,達之于政事,蘊之為德行.先后有其階序,而以通才達德為成學目的。德學包含下三門,上三門的學習又要以文學為基礎。
【個人見解】
雖術業(yè)有專攻,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需一以貫之,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