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的霧霾

1

韓國旅行回來,朋友問我是自由行還是跟團游。得知我們自己去的,她問了一個問題:語言問題怎么解決?

是啊,這看似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別人聽不懂你說什么,你也聽不懂別人說什么,滿大街的韓語也一個不認識,該怎么辦呢?

然而在韓國期間,我最享受的情境,卻恰恰來自于這種陌生。飛機晚點至凌晨,我們找不到去旅店的大巴,坐著不知道去哪里的車橫跨漢江;夜晚在濟州島的鄉間小道,分不清東西南北的我們,靠著感覺在點點星光下摸索著返程的路。

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都感覺到一陣欣喜,像是一陣清涼的風,刮過久旱的心田。

生活在熟悉的城市,平日的我過的是循規蹈矩的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我有太久的時間,沒有全身心地面對這樣單純的未知環境,因此,拋下身后的瑣事,在一個未知的國度探尋沒有經歷過的體驗,實在有些難得。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用蹩腳的語言去溝通,用好奇的雙眼去觀察。在地圖上隨意選擇一個景點,或者壓根隨著感覺,探尋未知的地界、理解未知的文明。旅行的根本趣味,不就在此么。

2

每一次旅行,我都有很多新的感悟,這些用雙腳踏出的知識,自有些不同之處。我一直都覺得旅行是個好東西。

但近些時間,有些不同的感覺。當旅行的明媚與生活的昏暗,形成越來越鮮明的對比時,我有些不知所措。像是在《黑客帝國3》中,尼奧和崔妮蒂沖破機器制造的烏云,看到燦爛陽光的一瞬間,僅來得及嘆出一句好美,又被重力拉向了無盡的黑暗。

我有些朋友,每個假期都被各種旅行占滿,曬出各種幸福的瞬間。但一旦歸來,朋友圈里就寂然無聲。即使偶爾冒出一兩條狀態,不是對工作的吐槽,就是對下一次旅行的期待。

我一直堅信,旅行只是一種調劑,而生活本身需有更加深厚的意義。但盡管我一直在努力,卻不得不承認,我在一點點走向失敗。旅行的光鮮亮麗,像是一面刺眼的鏡子,反射著生活本身的枯燥無趣。

吳曉波的文章中提到,“一個男人在什么年紀最焦慮呢?是在三十歲的時候。因為三十歲之前的人生是父母給我,而三十歲之后的人生,是屬于自己的。”其實何止男人,女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年少時,我們按照長輩們設定的軌跡,讀書、考試、畢業、爭取一個穩定的工作,這些我們都做到了,不知不覺,已到而立之年。看似一切穩定的生活下,一個問題已越來越不可回避:

未來人生的趣味,要到哪里去尋覓?

3

每每在街上看到天真的小孩子,他們笑著、哭著、甚至生氣大鬧,從他們眼中,我看到一個簡單的世界,那里時而有湛藍的天空,時而飄著豆大的雨點,時而閃電雷鳴,時而銀裝素裹。時時不同,時時美麗。

反觀我們這些三十來歲的成年人,我自己都能感覺到,自己的世界死氣沉沉、漸漸昏暗,被越來越濃密的霧霾籠罩著,穩定卻毫無生氣可言。

“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的這首詩,道盡了無數中年人的悲涼。只是,我們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我們曾有過夢,而是因為我們年輕時太過天真。我們那么輕易就相信了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天長地久,相信了大學畢業就會功成名就,相信了有夢想就會實現。

而現實卻是,人生苦難重重。夢想只是少數人能夠奮力摘取的東西,大多數平凡的人,只能慢慢凋零,過著心力交瘁養家糊口的生活。

三十來歲的我們,很少有人會感覺,自己過上了理想中完美的生活。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有些人在掙扎中思考取舍,有些人壓根放棄了掙扎的過程,淪為無趣的中年人。

偶然間和一些投緣的朋友談現實,看似光鮮穩定的生活背后,每個人都滿滿無奈。不滿于工作現狀,渴望多陪伴父母,期待尋得自己的另一半,不知自己的志趣在何處...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苦楚,身為一個局外人,聽完也只好一聲嘆息,勸他們想開一些,過好當下。

4

在掙扎,意味著還沒有完全放棄自我;但僅僅是掙扎,逃脫不了終將被這霧霾籠罩窒息的結局。

可又有什么辦法呢?

“辦法”這個詞,本身就有問題。這么問,好像如果有某位高人與你深談一晚,找出自我的問題所在,告訴你該如何如何,第二天你就會得到理想中的生活一樣。

然而,沒有人能夠告訴你該去干什么以及如何做到,類似的突變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就像我看到家里的小朋友厭惡學習,就像我看到親愛的人在床頭哭泣,我能夠做的,只有引導和陪伴,但真正能夠拯救自己的,仍然只有自己。

人到中年,面臨的問題遠遠不是厭惡、傷心這般簡單,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的問題,是脆弱的個體在殘酷生活面前的全面潰敗。所以我將這種情境,形容為霧霾。那昏暗壓抑的環境,彌漫在從皮膚到天空的整個世界,無力驅趕,也毫無出路。所以,你以為換一個不那么討厭的工作,或者找到一個比較心儀的對象,就能夠從此擺脫這霧霾,逆轉人生么?

但凡沖破生活的束縛,獲得自由陽光的人,無不是在最深的霧霾中,仍不放棄磨練自己的心智、開闊自己的視野的非凡之輩。一點點磨練筋骨、提升體力、錘煉意志,加以持久時間的發酵,或許會讓你有能力與生活抗衡。

恩,我相信,想要真正長大,是沒有捷徑的。生活沒有突變,只能在如此點滴積累中,尋得狹縫中的光明。

5

文章的最后,又要說回開頭的話題。

旅行,是最簡單的延展生命維度的方法,每個人幾乎都曾在旅途中感受到這種趣味。讀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肉體不曾移動,但精神卻在更廣闊的時空中自然穿梭,其趣味比起真實的旅行,有過之而不不及。

可惜的是,旅行和讀書,多只是我們沉悶生活中不起眼的點綴。真正讓我羨慕的人,卻能將生活本身,過得如一場旅行般,時時充滿未知的喜悅。每每遇到如此精彩的人,從心底里為之喝彩,更難免有一絲隱隱的羨慕之情。

只是,我們習慣了穩定舒適的制度,習慣了循規蹈矩的生活,是我們自己選擇生活在這無比穩定的霧霾中,放棄了那個有著狂風暴雨,卻也有晴空彩虹的世界。

我也曾想改變,但這真的很難。我已逐漸習慣于當一只寄生在龐然大物上的吸血蟲,縱然覺得世界那么大,也想去走走,但如果真的決定去做,卻意味著太多改變。首先要努力長出手和腳,讓我能夠爬過高山和草原;還要長出脊背和翅膀,讓我能夠飛躍河流和峽谷;我還要長出一雙眼睛,讓我有足夠的視野指導前行;但最重要的,是要放棄那扎在龐然大物身體中的長長的嘴,以后再也沒有取之不竭的新鮮血液,每一餐都成了未知數。

我們多多少少都是一只寄生蟲,腦中首先想的是安全、穩定和依靠。所以,當我們吸飽了血,抬頭感慨一下世界的美好,也就是所能做的一切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方遠的車已經消失不見。 “媽,你為什么要吼他,你知道他是誰嗎?” 佟月月不滿的質問著自己的母親。 “月月,你已經不...
    研橙閱讀 267評論 0 1
  • |NO.1| 為什么學過藝術,總欠別人一幅畫? | NO.2 | A君:“高中時學藝術,永遠欠別人一副肖像畫。” ...
    ALA3637閱讀 900評論 4 11
  • java面試題中 這部分主要是與Java Web和Web Service相關的面試題。servletheweb s...
    bradyjoestar閱讀 12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