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 ? ?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性質相近,但是各人興趣卻不同,習慣也不一樣。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喜歡這工作,可硬是把他拉到這一門工作上,慢慢習慣了,卻與原來個性的興趣越來越遠。這只是表面上的解釋,照這樣的說法,用來作孔子與陽貨見面的解釋,等于拿孔子的話自己作聲明,他們都希望孔子出來做官,但孔子硬不出來。各人興趣不同,習性也不同,沒有辦法與這個時代社會溝通,不受時代環境影響,自己始終超然獨立地行事,這就是“性近”“習遠”的道理。這是連著上文的說明,其實這種修養也是很難做到的。
? ? ? 如果單獨把這兩句話拿出來研究,就是孔子講到的形而上之道。何謂“性近”“習遠”?這個“性”,在現代哲學思想上指的是人性。什么是人性?根據中國文化,基本上是用孟子的話,“人之初,性本善。”來解釋,是說人的原始本性都很善良。孔子在這里講的性,雖然是指有了生命的后天之性,但人一生下來,在嬰兒階段的天賦之性,還是近于先天的本性,總是善的。但“習相遠也”,后來的習慣一加上來,越變越與天賦之性相遠了。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的,可習慣越來越壞,就把自己變得遠于道了。因此:
? ? ? ?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 ? ? 這是連著上面的意思講,一 般人沒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習慣越多,距離自己的本性就越遠。所以孔子說,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最笨的人,是不會受環境影響的。最聰明的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主張,你影響不了他;同時最笨的人,你也影響不了他。所以這中間有一哲學:真正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絕頂的人,就是第一等聰明的人。
? ? ? ? 我們也可以看出把上面兩條放在這里,作為孔子見陽貨這件事的結論,是非常好的說明,等于替孔子自己一個解釋。一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絕不可以受環境影響,絕不受外來的權勢、利益誘惑而改變初衷。
? ? ? ?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 ? ? ? 武城是一個地名,孔子學生子游在這里做首長。一次孔子到了這里,聽到弦歌之聲。這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高級禮樂,而子游卻用這種方法在教育普通的老百姓。于是孔子便莞爾一笑說,這不是殺雞用牛刀嗎?過于小題大作了吧!有人就把這話告訴了子游,子游馬上對孔子不客氣了,過來質問孔子說,老師,以前你不是常告訴我們,有知識的上等人要求學,學道后,能夠擴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夠愛人;普通的小人物更須學道,因為普通的人學道就懂道理了,指揮起來就更方便。這話是你教育我們的。今天我出來在此當地方首長,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應該教育他們啊!孔子聽了這話,立刻收回剛才的話,告訴身邊的學生,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是開玩笑說笑話。所以說孔子也是常人,有時也會開個玩笑。
? ? ? ? 這一段放在這里,也跟《陽貨》這一節有關。因為孔子這個時候,本身用不著出來了,他培養了很多的學生,只希望這一幫學生能夠有所作為,對社會、時代有所貢獻。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本篇編輯的用意,把子游出來為地方行政首長的事放在這里,說明孔子真的用不著自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