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的某一天,我在成都的府南河邊散步時,發覺了一件事情。
在冬季的枯水期,府南河是非常難看,極其不招人喜歡的。因為河道里充斥著大量的塑料袋、瓶子蓋、腐爛植物和動物尸體,不僅難看、難聞,想著都令人難受。但是,如果你愿意試著包容這一切的話,到了第二年的雨季,情況就將完全改觀,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雨水匯聚而成的大小洪峰,在短時間內迅速沖刷河道,不用多長時間,河道里那些令人討厭惡心的污垢垃圾,便被一掃而光,河道很快地恢復暢通,河水也重新變得清澈,時而還能看到小魚和蝌蚪在水里游動,情侶們也開始在河邊牽手漫步……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河流健康的治理,并不依賴于任何化學藥劑,而是來自于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和特定時刻水流的強力沖刷。
洪峰產生的物理能量,能夠迅速裹挾走垃圾淤泥,進而疏通河道。通過這樣的清理動作,河流便能實現自我修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僅此一法,便呵護了長江、黃河億萬年生生不滅川流不息。
既然我們的身體是由無數條“河流”組合而成,既然我們的衰老程度由淤堵狀況決定,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通過身體本身的能力,在體內制造洪峰,加大加快這些河流網絡的流速流量,從而幫助我們恢復健康甚至逆轉衰老呢?那時的我覺得,最起碼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我的設想是:當一個50多歲的人,其身體的通暢程度已經低于60%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把身體的通暢程度恢復到70%甚至80%的話,那么他還應不應當被算作一個50多歲的人呢?這個想法的產生,既令我興奮,又讓我感到一點點神秘的忐忑。
不過想法既然已經產生,我也只能硬著頭皮探索下去。
“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和特定時刻的強力沖刷”,是一條河流能夠流淌億萬年而不滅的奧秘。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在驚嘆著這條規律的存在,都在確認著,那些無處不在的證據。
從一次性的水杯到每天都用得著的毛巾,從吃飯用的筷子到我們自己的身體。無數的證據答案,都給我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首先來說說我們生活中那些比較常見的一次性消耗品,比如:一次性使用的紙杯、筷子、毛巾、飯盒……這些東西難道真的僅僅只能使用一次嗎?我使用兩次行不行?使用十次二十次可以嗎?大多數情況下,當然是可以的。
20世紀末,我曾經在四川宜賓生活過一段日子。在宜賓市的長寧縣,生長著全世界最大的竹林,叫做“蜀南竹?!?。當地出產一種質量非常好的筷子,即“一次性衛生筷”,在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我覺得這筷子的質地非常好,用完之后實在舍不得扔掉,于是拿回家,繼續當做普通筷子一般使用,每頓用完洗干凈,每半個月用鍋煮一煮。就這樣,一直使用了7個月,在一次搬家的時候給弄丟了。也就是說,這雙原本只有一頓飯“壽命”的“一次性衛生筷”被我使用了200多天500多次,遠遠超過了它最初的設計壽命。
于是我腦子里冒出一個奇怪的想法:我們的身體是不是也被當做“一次性消耗”用品,被嚴重地浪費了呢?
比如說毛巾,一條剛剛買回來的純白毛巾,如果我們只用不洗的話,會很快變成一條淺灰色的毛巾,然后變成一條深灰色的毛巾,直至最后變成一條骯臟不堪的黑毛巾。這可以用來很恰當地比喻我們的身體,從新生兒到臨終的全過程。但是,毛巾是可以洗的。我們可以把一條深灰色的毛巾浸泡在清水里,然后撈出來揉搓,被揉搓的部位會產生超大的流速流量,能帶走吸附在毛巾纖維上的垃圾臟物。在經過了一次次洗滌之后,深灰色的毛巾,會慢慢變成一條淺灰色的毛巾,直到越來越白……
這樣的維護方式,可以讓一條最普通的白毛巾,正常地使用好多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舊時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局限在七十“古來稀”。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個一直不被我們重視的致命傷——臟腑器官保養。
從小,我們就要每天洗臉、刷牙,經常洗頭洗澡。我們很在意保養自己的牙齒、皮膚、頭發。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們似乎覺得臟腑器官好像并不重要,不然怎么沒有人像洗臉、刷牙那樣,勤于保養我們的臟腑器官呢?不但不保養,還傷害摧殘。
我們的身體能在沒有被保養、維護的情況下,能使用七八十載,甚至上百年??墒腔仡^想想,如果我們對待身體能像對待毛巾那樣地好好保養,時常清理,長期保持高水準通暢狀態的話,我們應該能活多少年呢?
這樣的道理講得通嗎?這樣的可能性存不存在?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在“原始設計之初”,本就創建了相應的機制、方法,來確保實現對身體瘀堵的有效治理,使無數條“河流”,始終保持在比較通暢的狀態。
對于河流而言,水,是清理河道的重要“介質”,“介質”的作用是承載動能,然后以此動能來“沖刷”“摩擦”“撞擊”“突破”,最終達到疏通河道、清淤通渠的目的。這是自然之法,沒有任何人來“指揮”、“領導”和“實施”。無需人為干預,一切都是渾然天成。
對于我們的身體而言,超過70%都是由水構成的。這些H2O存在于身體內部幾乎所有的區域。如何我們再把思維拓寬,會發現,一切物質都可以是“水”,都可以在某些特定狀態下,擁有水一般可以自由流淌的機會。
于是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閱了古人對于龜類動物的研究資料,對于人體極限生理機能的探索,以及研究了借助空氣特性的吐納控制,干預體內物質置換效率的特殊方法。這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也是迄今為止我所走過的,最為繁重艱辛,卻充滿希望與收獲的探索之路。